姑苏好时光,每天听见有趣的苏州。
在一座城市旅行,很多时候都会觉得慕名而来的游历,总不如萍水相逢的惊喜。
苏州园林盛名在外,只有处在金字塔尖的那几家最受人们瞩目,但大多游客不知道的是,这座古城之所以被称为园林城市,可不只是因为那些名扬海内的大园林,更是因为这里还有许多低调、内敛,藏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小众园林,最妙的是,那里没有多少旁观的游人。
对于好景色,我们就该自私点。
北半园,也叫陆氏半园,坐落在苏州古城东北部,就在游人如织的平江路一侧,不过大多数人只会匆匆路过这里,奔向更有名的拙政园和狮子林。
北半园很小,不过1000多平,最早是苏州人沈世奕(清顺治十二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在乾隆年间修建的,当时取名叫做“止园”。西安与常州也有各有一个止园,尤其是西安那个作为杨虎城的别墅已成为西安事变的旧址,自然名气最响。
到了咸丰年间,当时的江苏道台安徽人陆解眉在这里扩建了园林,取“知足不求全”之意,把这里命名为“半园”。
既然有北半园,自然也就有南半园。南半园在苏州城南的仓米巷,曾是清代朴学大师俞樾的故居,后来他搬到人民路旁的马医科巷里建了曲园,就把南半园转手给了一户姓史的人家,所以也被成为史氏半园。
两个半园其实没有什么关系,只是造园者心意相通,都追求“半”的意境。
这种意境其实不难理解,当年俞樾为追求老子所说的“曲则全”,才有了曲园,而陆解眉则是为了“不求全”才有的半园。
所以半园的一切只有一半,这也是游人头一回到这里最鲜明的感受,亭、廊、舫……连桥上的护栏都只有一半,苏州园林常见的构造在这里似乎都被抹去了半边。
北半园整体是以一个狭长的水池为中心,四周是船厅、四面厅、水榭、半亭,以“五曲半廊”相连、无不精致巧妙。
东南角的亭子建在假山之上,靠墙角而建,只建一半,但玲珑精巧,翼角飞扬,取名“怀云亭”。“怀云亭”正对着北半园正中间的四面厅“知足轩”。“知足轩”又隔着水池,对着西南面的“至乐斋”。
园子东北角有一个“二层半”的藏书楼(其实是三层),在众多苏州园林里独树一帜。
中国古人都讲究谦逊、不求圆满,“满招损,谦受益”的思想早已深入骨髓,于是待人处事总会给自己留有余地。
从这点上看来说外来的陆解眉倒是与苏州人秉性相近,在省里身居高位的他在史书上留下的不过是只言片语,大概一辈子平稳顺当,无功无过,躲在自家的半园里舒服的过完一辈子,谁能说这不也是一种人生追求呢?
到了光绪年间,陆家人的邻居周家花钱买了官,自然被同样住在附近的真正的大家族贵潘家看不起,于是坊间就有这样的谚语“五湖四海夹条沟,彭宋潘韩夹个周,虎豹熊狮夹条狗”。
其实说的是清代苏州四大姓彭、宋、潘、韩四姓,都是名门大族,唯独住在一个圈子里的周家没有底蕴,是典型的“暴发户”,所以就有这样的讥讽。
这可就苦了夹在几户人家中的陆家人,帮谁都不合适,更不能轻易站队,怎么办呢?索性大门一关,躲在自家半园内,不趟浑水,无为而无不为。
也有人说半园的意思太过直白,境界不高远,同样是讲“知足”,其实曲园的“曲”味道更深厚些,这话自然是有道理的,只是人生百态,许多事本没有必要分个高低,你有你的哲学,他有他的智慧,好好生活才是最要紧的事。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浮生若梦,也许只需一半也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