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声乐经历哪3个阶段?金铁霖教授指点你演唱技巧

2019-10-16     音乐生活报

中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在长期的民族声乐教学实践中,一直强调演唱的科学性,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唱法,唱完以后才能不“累”,并且保持声音流畅贯通,给听者以美好的享受。

为了更好地解释“科学性”,金铁霖介绍了他总结的学习声乐的三个阶段:第一是自然阶段。即在没有接受科学训练以前,凭着自己的感觉、方法,通过模仿,较好地唱出歌来。第二是不自然阶段。一旦进入音乐学院进行系统正规的训练,就会进入一种“不自然”状态,戏曲上的说法是找不到“范儿”了。究其原因,以往学的一些自然的东西被打破,而科学规范的方法尚未学到,突然间感到无所适从,有点“邯郸学步”的意味。这一阶段会使人迷茫甚至痛苦,但这种“不自然”却是个正常的过程。经过了不自然阶段之后,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演唱的声音、语言符合了作品要求,强弱高低自如而又使人感觉不到运用技巧的痕迹。

为了使学生在演唱中能够收放自如,早日达到科学的自然阶段,金铁霖运用了“启发式感觉教学法”,提出了歌唱通道的概念。他所说的“通道”,并不存在于现实中,而是一种想象的、比喻的说法:唱歌就像修一条高速公路,如果修得平坦、贯通,就能供各种车辆通行。

金铁霖还提出用支点、开贴等技巧来解决演唱中的问题。在他看来,人们一般对发声位置等问题关注得比较多,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气息和整体平衡。有的学生声音紧而虚、气息浅、喉头不稳定、吐字不统一,这时就可以用“支点”来启发他们。支点也是假设和比喻出来的,为的是平衡和统一吐字、发音的部位。支点还分上支点、中支点、中下支点、下支点、前中支点等,如下支点就在脚后跟的位置,脚后跟会发声吗?当然不会。但如果提醒学生需要用脚后跟的力量带动发声,学生就会知道该怎样使劲儿。

假设前中支点在中山装第二个扣子处,那就引导学生去感觉,让他们觉得声带或嘴巴就长在那里,将所有的字和声音都在支点上唱出来。当假设的“支点”比实际喉头的位置低时,喉头就会自然下降并打开,声带的负担和压力相对减轻,使气息呈现相对稳定的良好状态。支点可以决定音色,通过支点可以调整出真混、假混和均混的不同色彩的混合声,而且能保证声音的宽度、集中度和通畅度。运用支点可以解决吐字的问题。金铁霖指出,民族声乐特别强调吐字的艺术,每个字可分解为字头、字腹、字尾,字头要唱得夸张些,字腹要放在支点或开贴的地方。解决好了吐字的问题,高低音都能得到协调。

声明:

部分所载内容来源于各大网络平台,对此观点我们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学习等非商业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合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KgO220BMH2_cNUgszz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