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峻疫情当前,你的心理防疫够强大吗?

2020-02-02     深视新闻

截至2月1日24时,国家卫生健康委收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4380例,现有重症病例2110例,累计死亡病例304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328例,共有疑似病例19544例。

面对当前严峻的疫情形势,人们选择蜗居在家,闭门不出。长时间的关注疫情发展,使得不少人都产生了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对此,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走访了相关心理医生和专家,支招如何避免心理“感染”,做好“心理防疫”。

一、面对疫情,大部分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表现和影响?公众会不会产生心理上的恐慌?

首先在表现方面,专家表示,面对严峻的疫情,产生一定的心理恐慌是肯定的,但是这不代表心理生病,心理生病是指通常会产生过度的焦虑、不安和恐惧心理,这种恐慌带来的过度自我封闭,会让人情绪低落、焦躁,长期这种负面情绪会让人免疫力下降。

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荣晗表示:“部分人面对普天盖地、突如其来的疫情信息,从医学角度上讲,本能地会产生一个逃避的反应,在这种急性应激的情况下,我们的心跳会加快,血液会加速,身体整个就会启动一个应激的反应,包括我们大脑的供血也会集中到脑部。这个时候,身体会释放糖皮皮质激素,这种皮质激素会催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短时间内我们会出现一些焦虑、抑郁、恐慌、回避,还有睡眠的障碍。一旦长时间出现,或者过度反应,就比较严重了。”

在医院就诊的黄女士,就亲身经历了这种心理反应。

她说,看到有500万人离开武汉的消息,她很担心被传染。第二个让她焦虑的是经济方面,她之前进行了一些股票投资,看到商铺关门,对个人未来的经济和生活比较担忧。尤其是每天刷新闻,焦虑的感觉就是很暴躁,心情很不好。

二、心理为什么会生病?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专家认为,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每个人都处于紧绷的精神状态,人人感到自危是很正常的现象,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网上一些负面消息的过度传播,同时自身过度关注这类消息导致的。

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身边的朋友“中招”,所以造成自己的心理负担加重。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 倪士光博士(主要从事积极和健康心理学,积极心理科技与政策教学研究):“在春节这样一个特殊时期,遇到这些猝不及防、没有预期的事件,人们都会产生或轻或重的身体上的一些应激反应,如果严重的就会演变成心理疾病。”

三、如何克服心理恐惧,做到心理防疫?

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荣晗:首先要避免在信息的长时间暴露之下生活,最好能控制在一个小时之内,尽可能地去听一些权威的信息发布,不信谣、不传谣。同时可以尝试转移注意力,像运动、放松训练、冥想等方式,去听一些轻音乐等。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 倪士光博士:主要是两点,第一是提高自我的一个心理占位,心理占位不是去讲心灵鸡汤,而是能够真实地按照原有假期安排做出调整,把自己的生活节奏打出来,把自己的身体节奏打出来。第二是做一些适当的、有意义的事来丰富生活,强化内心世界。

总的来说,专家给出如下几点建议:

1.首先要正确获取权威发布的疫情信息。疫情发展变化很快,社交媒体平台上信息芜杂,我们一定要冷静应对、清晰判断,不信谣、不传谣。例如近日网上流行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造成了许多人纷纷抢购,药店、电商平台卖断货。但事实上,目前该发现仍停留在初步研究,只是体外抗病毒研究,对病人是否有效还要做大量的实验和进一步确认。

2.适当转移注意力,做一些有益身心的小活动。例如在当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外出在家附近的小区或公园里散步,呼吸新鲜空气。不出门也可以在家做瑜伽、力量训练等运动,增强机体代谢水平,改善情绪,提高自身免疫力。可以为自己设定一些小目标,比如阅读一些有意义的书籍,做一些手工,学习烹饪两道美食等,让生活变得更加多彩而有意义。

3.遇到紧急焦虑不安时,可以立即做一些简单的心理调节运动方法,例如简易呼吸练习法:马上用鼻子吸气、嘴巴呼气,同时不必控制你的呼吸,让它自然地发生,并用心观察它,感觉一下此刻你的感受,观察在每一次呼气或吸气时,气息的出入。深吸气5秒、呼气5秒,尝试以这种方式呼吸三分钟。另外还有蝴蝶抱。当感到焦虑不安或失控时,立即将双臂在胸前交叉,左手放在右肩,右手放在左肩,交替慢慢轻拍肩膀4-6次,同时关注当下的各种感受。然后做一次深呼吸,如果觉得有改善,可重复以上动作5次。

4.正确看待疫情,客观理性认识科学。面对应激情绪,我们越是压抑和否认,就越是容易被它们支配,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对待疫情,相信科学,相信医学,不要逃避,也不要害怕和恐惧。有些人认为“空气中都是病毒”,连阳台都不敢出去,更是一星期都不敢下楼倒一次垃圾。专家表示,病毒的传播需要宿主,在空气中没有宿主不会一直存活,所以不存在“空气中都是病毒”。主要还是依靠飞沫传播。这种过度恐慌就是因为没能科学认识疫情而造成的。

四、一线的医务人员面对疫情,如何防止出现心理“生病”,如果出现该怎么做?

在重大的病毒灾难面前,医护人员总是首当其冲,因此部分医护人员的身心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对此,专家指出,上述几点适合普通大众的调节方式外,还有以下几点专门适合医务人员的建议:

1.当自己情绪不稳定时,要及时和值班同事进行倾诉,或者打电话和微信与院外的朋友进行聊天。不要封闭自己,这样不仅严重伤害到身心健康,更会在失控爆发时伤害到病人和其他医务人员。

2.面对患者的绝望和家属的质疑,一定要时刻告诉自己,要理解要支持,对病人要耐心讲解,减少内心的愤怒,要时刻记得自己是最后一道防线,不能“倒下”。

3.要经常的走动或到休息区趴一会,争取有5分钟的时间。同时也可以在短暂的休息时间做一下冥想的放松,听一下喜欢的音乐,想一些美好的回忆,或者感到愉悦的场景。也可以刷一下手机关注一下其他娱乐好玩的视频和动态。

4.最后就是如果出现实在无法支撑下去的情况,一定要及时报告给上级领导,给予作出调班和轮岗的批示,以免在情绪失控情况下,做出不理智的判断和行为。同样,不到万不得已,避免使用医疗药物进行调节。

最后,专家和医生都指出,如果出现心理疾病,可以及时拨打当地医院的心理咨询室电话,及时就诊。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相信科学,相信政府,相信医护人员,只有坚定信念,万众一心,才能一起战胜此次疫情,平安度过这次危机。

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武睿泽 崔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J-NB3AB3uTiws8K9gX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