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宁马老虎——河底镇城村传说

2019-08-02     洛宁城事


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崔会长要我写有关城村的故事,关于城村我知之甚少。思量再三就写道听途说的城村传奇吧。

城村属于洛宁县河底镇,在县城东北约30公里处。村内有张家大院,2006年张家大院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8月,城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目录。还有石桥、石坊等古迹。

城村最早叫什么村名今天无人能说得清。但据爱追根刨底的城村朋友讲,他听祖辈相传城村最早是任姓人家在此居住,但年代不清。任姓人家何时迁移也无从考证,城村现今已无一户任姓人家。取而代之的是王姓,张姓迁入时村内唯有王姓。

有史料表明城村张姓是由张光全从大明村迁移来的。自康熙年间张淳开始家族开始兴旺。张淳被封为奉直大夫,其子张九思被诰封为中宪大夫,张九思的子孙也多被诰封为朝议大夫,奉政大夫等。

据说,张家人遵奉“学而优则仕”的人生理念,走一条行医经商入仕、商儒结合的道路,逐渐成为一方名门望族。张九思时期就在各大城市开设店铺,经营中药材等货物。鼎盛时期田过千顷,佃户过万。经商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仅在豫西永、宜、陕、渑、卢五县年收租稞就有万石有余。

豫西首富张九思,生于清乾隆19年(公元1754年),卒于清嘉庆23年(公元1818年),享年64岁。明未,始迁祖张光全一担两筐讨饭定居此地。单传六世,自祖父张如彦起,家族开始兴旺。如彦生六子,家族迅速壮大起来。祖如彦学中医、精歧黄,医德高尚。救治病人以慈善为本,一生救活数千人。其医术、医德传至子孙,子孙将其发扬光大。至清嘉庆、道光年间即为张姓鼎盛时期,在永宁有良田千顷,朝廷曾授《良田千顷》匾额。但张家不愿张扬,一直藏于家中不曾悬挂。

谱载张九思有二子八孙。长子张师禹生长孙张凤池,张凤池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授山东登莱青兵备道。次子张师周,生七子均继祖业,务农桑,行医济世,开设药行。

相传,张家人兴旺起来后,原来的房舍已不够住,遂买下了王姓的房舍,张九思就住在买王家的房舍内。

张九思生次子张师周时,按当时当地人的习俗:生男孩衣胞(胎盘)必须埋在屋内。在家人埋衣胞挖坑时却意外挖出两大缸银元宝。张家人、财双喜,当然十分高兴。可他们却分毫未动缸中银两,而是去找房屋的卖主王家,告诉王家说在屋内挖出两缸元宝。并强调张家买的只是王家的房子,地下的银两应归王家所有。可王家却说,我既然把房舍卖给了张家,也包括院落地皮,如今张家从地下挖出元宝,应归张家所有,是张家有福人应得之物,王家不敢受用。几经交涉,让来让去,王家人就是不肯接受。

消息不径而走,张家和王家人的诚信感动着四邻八乡的乡亲,都夸这个村的人诚实。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称这村叫“诚村”。“诚村”这个村名就这样传开了。

一位游方道人得知这一奇闻,告诉村人说:这孩子是贵人,生来带财,一生有甲子旺运,只有三天霉运。

真巧,张师周活了六十岁无病而终。他一次去三门峡收租稞时家中失火,大火烧了三天,烧毁不少房舍。

如何使用这些银两却成了张家犯难的事。直到咸丰年间世道混乱,匪患四起,袭村扰民。张家凤字辈伯仲八人同族人商议决定:官土打官墙,用这些银两修寨墙保护村庄,如不够用张家再出。乡亲们听说张家要出银两修寨墙倍受鼓舞,奔走相告,大家群策群力,纷纷参与,并不辞劳苦。结果把寨墙修得又高又厚,高耸宏伟,堪比城墙。且西、南、东三个方向被深沟围护,也象城壕一样。村人为彰显村子的声望,提升村子的品位,则称村名为“城村”,一直沿用至今。

人们常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天佐贵人”,“天道酬勤”是亘古不变的古训。“善为本,诚立身”是做人处世的准则,诚望世人切记!

作者简介:马老虎,生于1948年,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一组人,69年参加山东曲阜防山炮兵部队,74年退伍后历任村干部,2015年出版文史资料《在礼百年》一书。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AnWXWwBUcHTFCnf7IL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