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人生是由一个个决定所构成的,大到选择哪一份的工作、什么样的伴侣,小到选择自己如何回应伴侣的愤怒、他人的指责。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有一个很出名的总结,被人们称为“费斯汀格法则”: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他说的是,我们选择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说对态度的选择会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那么对职业、伴侣的选择则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更直接的影响。
一个好决策能够放大你努力的成效,而在重要问题上做出坏决策,可能会走很多弯路。因此,如何更理性地做决策几乎成了一个生存必备技能。
但很不幸的是,人类天生不是理性的决策者,我们在判断和决策的时候,会受到各种偏见、错误直觉的影响。
最近集中阅读了几本关于人类非理性决策的书籍,结合我自己的生活经验,为你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决策陷阱”。(文末附书单)
重复过去的行为却期待不同的结果
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所谓疯狂,就是重复做相同的事,却期望获得不同的结果。
这句话警醒了我,让我开始留意自己的行为模式;也提醒我,除非我能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否则就会一再重复某些错误。
我开始观察自己的日常习惯,并发现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习惯,会带来重大的影响。
举个例子,拿储蓄这件事来说,可能不少人都会觉得存钱太难了,每个月好像也没怎么花钱,但钱就像流水一样哗哗没了。
但如果你细心记录一下自己的开销,大概会发现很多“拿铁因子”。
拿铁因子是指人们生活中如买杯咖啡般可有可无的习惯性支出,以星巴克为例,拿铁一杯30元,一周三杯90元,一年下来就是4680元。
如果能把这笔钱剩下来,已经够一个人出去旅游一次了,更别提点炸鸡外卖的钱,早上上班打车的钱,等等。这样的支出一旦成为习惯,真的让人很难察觉。
更重要的是,一个人一旦习惯了每周三杯星巴克,想要戒掉或者换另一种便宜的咖啡就很难。这是因为你最初选择咖啡时的决定会影响你后来的决定,你会在无意识间不断重复最初的决定。
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自我羊群效应”,也就是如果我们看到自己曾经做过某个决定,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个决定有道理,于是日后一再重复同样的方式。
当恋人没做好一件事(比如原本答应做饭却忘记了)时,如果我们最初以发火的方式应对,那么我们日后就会在相似的场景里一再重复同样的反应,并引发同样的争吵。
“自我羊群效应”会让我们最初的决定转化为长期的习惯。如果你从未意识到它带来的影响,总是在相似的场景里采取相似的应对方式,那么你就会陷入我开头所说的那个陷阱:重复做相同的事,却期望获得不同的结果。
想要打破这个怪圈,就要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每一次选择,不要一再重复过去错误的行为模式。
过度关注损失却看不到机会
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倾向:厌恶损失。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曾经做过很多实验,验证了大多数人厌恶损失的倾向。比如下面这个实验:
情境1. 有人先给你1000美元,接下来请从以下两项中做选择:
A.有50%的概率再收益1000美元。
B.有100%的概率得到500美元。
你猜大家选择的结果是什么?
大部分人选择了B,得到确定的收益500美元。
情境2. 有人先给你2000美元,接下来请从下列两个选项中做出选择:
A.有50%的概率失去1000美元。
B.有100%的概率失去500美元。
这次,大部分人选择了A,有一半的概率失去1000美元。
其实,这两个情境所描述的是一样的结果。选项A都会有50%概率最终获得1000美元以及50%概率最终获得2000美元,而选项B都能获得确定的1500美元。两个情境不同之处在于,情境1的两个选项都被描述成了收益,而情境2的两个选项都被描述成了损失。
之所以大多数人在面对两个情境时会有不同选择,卡尼曼解释说,是因为人们都喜欢确定的收益却厌恶确定的损失。情境1中的B选项是确定的收益,所以大家喜欢;情境2中的B选项是确定的损失,所以大家都不选。
他们还通过其它实验发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失去100美元的恐惧比得到150美元的愿望更强烈。
“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你对失去的厌恶程度远大于你对得到的喜欢程度。”——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
这种厌恶损失的倾向,会给我们的决策带来什么影响呢?
当我们需要做出改变时,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可能会失去什么,而不是可能会得到什么,也就是过度关注危险却看不到机会。
这会导致很多人安于现状,或者在决定是否改变时犹豫不决。因为毕竟现状是确定的、已经拥有的东西,而改变之后会怎么样,谁知道呢?
把假设当成现实
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有很严重的“把假设当成现实”倾向,是在了解阿尔伯特·埃利斯的“ABC理论”后。
埃利斯用一个公式总结了我们感知这个世界的方式:
A×B=C
A表示“外界发生的事件”,B表示“我们对事件的信念或想法”,C表示“A事件引起的情感反应和行为反应”。
这个公式让我意识到,在事实和我们对事实的情绪反应之间,隔着一层“信念和想法”。信念和想法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我们所感知到的所谓现实也是被信念“扭曲”过的现实。如果我们拥有太多非理性的信念,就会感知到一个糟糕的世界。
都有哪些非理性信念呢?
比如,“我必须成功完成每一项任务才能有光明的未来”,“我必须受到成功人士的认可”,“我必须挣很多钱才能获得尊重”,等等。
以前,我就有不少类似这样的非理性信念。更糟糕的是,我把这些信念当成了现实,以为那就是现实世界的法则。
读了埃利斯的《控制焦虑》一书后,我了解到这些信念只是我对世界的一种假设。它们到底是不是真的,需要到现实中验证。可惜的是,很多人从不去验证自己关于这个世界的种种假设。
当我们内心出现这些假设时,埃利斯建议我们要与这些假设“辩论”,他介绍了3种方法。
第一种,现实或实证型辩论法。这个方法的关键,是当一个信念产生时,你需要验证,是否有任何事实证据可以证明那种信念是可信的。
第二种,逻辑型辩论法,这个方法要求你去查验,脑海中冒出来的那些信念,是否符合逻辑。
第三种,实际和务实型辩论法,这种方法的关键,是找出一种或多种非理性信念,并问自己:“如果我保持这种非理性信念,我会怎么样?它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这是一种以后果来验证假设的方式。
与自己的这些假设辩论,会让你发现自己的非理性信念,并激发你改善自己的非理性信念。
潜在的“自恋”倾向
如果我问:你是一个自恋的人吗?大多数人可能都会急着否认。
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潜在的“自恋”。当然,我这里所说的自恋并不是自恋人格障碍,而是有特定的含义。
具体是指我们总会高估自己的劳动成果,这种劳动成果既包括实物型成果,也包括创意型成果,比如策划方案、文章、画作等。
这种心理倾向被心理学家们归纳为“宜家效应”。这个名称来自出售需要顾客自己动手组装家具的宜家家具商店。当消费者亲手组装好一件家具后,就会有一种错觉,似乎这件家具是他们制造出来的,由于对自己的劳动产生了自豪感,他们就会对这件家具更有感情。
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亲手做了一个糕点、一大桌菜,或者画了一幅画,写了一篇文章,是不是都迫不及待想发个朋友圈,展示一下自己的成果?这就是“宜家效应”在起作用。
不过,宜家效应会带来一个弊端,就是我上面说的:让我们有自恋的倾向,觉得自己的想法比别人好。
这种自恋会影响我们客观地评价自己,也会让我们止步不前。就拿写作来说,如果我整天认为自己写得比别人好,那么,我怎么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又如何学习别人的长处呢?
夸大一次成功或一件物品可能带给你的喜悦
设立远大的目标是好的。但如果我们在想象中夸大了一次成功会给自己带来的喜悦,那么等到真正成功后恐怕会失望。
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倾向:夸大成功带来的喜悦。我并不是说真实的成功带来的喜悦感不强烈,而是说成功带来的喜悦持续的时间会非常短暂。同样的,一件渴望已久的物品能给我们带来的喜悦也非常短暂。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具有“适应”的倾向。生理上,我们对环境有着奇异的适应能力;心理上,我们会很快适应成功或灾难导致的心理变化。心理学家称之为“适应法则”。
我们内在的幸福感会被突发的事件打乱,比如,突然中了彩票,我们会陷入狂喜,突然出了车祸,我们也会很痛苦,但在一段时间后,我们会适应新的状态,幸福感也会恢复到基本状态。
适应法则会让任何成功、任何令人心动的物品在时间的作用下失去光彩,但它也同样能够帮助我们在灾难以后重建内心的平衡。
有了适应法则这个“心理工具”,相信你能够明白,为什么自己曾经特别喜欢的新香水、新衣服、新电子产品,如今都显得黯淡无光,甚至有些已经在角落里落灰了。
因此,如果你下一次再对一件商品极度心动,那么不妨问一问自己,买回去一个月以后,我还会这么喜欢这件东西吗?疯狂的买买买真的能给我带来长久快乐吗?
此外,如果你总是追求外在的目标,比如一次升职加薪,比如超越学习上的竞争对手,那么不妨提醒一下自己,成功的喜悦会很短暂。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打断适应过程,让我们体会到更长久的快乐呢?
一些心理学家发现,中断愉悦体验能够增加愉悦感。比如说,你在按摩或泡澡,如果中途暂停一小会儿再继续,那么你的适应过程就会中断,当你再次开始时,就会感觉更舒服。
此外你还可以放慢愉悦的过程。比如说,如果你想买好几件心仪的东西,那么不要一次性买回来,不妨一件一件买,渐进式购物,这样,虽然购买单独商品的幸福感不如一次性把所有买回来的强烈,但满足感持续的时间却会更长。
如果你想克服自己对成功的喜悦的适应,那么最好的方式也许是改变你对成功的定义,把它从终结性的目标转向非终结性的目标。
求职、做一项具体工作、写一本书等等,都是“终结性的”。这些“终结性的”活动中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就在于,一旦它们被实现,它们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而你不得不通过追逐更多类似的活动来填补空虚。
而非终结性的目标说的是,你做一件事,不要仅仅为了完成它,也不要以完成它为目的,而要体会其中的乐趣,爱上这件事本身。
比如我写一篇文章是“终结性的”,但在写作中进行思考却是“非终结性的”。再比如,你在工作中给自己定一个升职加薪的目标是终结性的,而你在此过程中追求自我的完善,则是非终结性的。
————
除了我上面写的这些,还有很多决策(心理)陷阱需要特别留意,比如可得性偏差、代表性偏差、证实性偏差、后见之明、相对论陷阱等等。
查理·芒格说,如果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里,那我就永远不会去那个地方。你对常见的决策陷阱了解得越透彻,就越有机会避开这些陷阱。因此建议你一定去读一读相关书籍。
最后附几本相关的书,它们是这篇文章很多观点的来源:
《怪诞行为学》系列(一共6本,可以重点看1/2)
《思考,快与慢》
《思维的发现》
《控制焦虑》
《选择的悖论》
一碗甜豆花:武汉大学文学学士、艺术硕士,从地产策划转行文字编辑。好读书不求速度,每周精读一本书,专注心理学、文学书籍,偶尔涉及哲学、社会学、艺术、商业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