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碎杯子弄坏玩具”,孩子不停犯错的背后,是不断成长的好奇心

2019-06-28     胖墩儿奶爸

文|胖墩儿奶爸(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小宇是我们家长圈中公认动手能力特别强的孩子,小小年纪看看图纸就能摆出复杂的乐高,或者将很复杂的变形金刚来回变换,让人不可思议。于是都去小宇妈妈那里“取经”。

“你们只看到了小宇做成功了这么多东西,背后你们都没看到弄坏我们家多少东西呢!他的动手能力真的是在犯了很多错误的情况下养成的。”小宇妈妈捂着嘴笑着说。

  • “三岁的时候突然不知道哪冒出的念头,到厨房拿了一只碗就摔地上了,吓我们一跳,我让他别动,给他拿了一双鞋子穿上,给他拿了一个小扫帚,我和他一起收拾了碗的碎片。
  • 碗碎了他也很害怕,我也没有批评他,只是问了原因,他说他就是想看看碗是不是真的能碎,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后来我告诉他了,瓷器都非常易碎,还有玻璃制品也都是易碎的。
  • 后来他对这些东西的使用上就变得很小心了。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家里的小玩意被他鼓捣个遍,后来在大一点就开始拆,但前提是在拆什么东西之前一定要告诉爸爸妈妈才行。”

好奇心是每一个小孩子的天性,因为小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发展不足,知识水平也受到一定限制,所以对于整个世界他们无时无刻不充满这好奇心。甚至有的小朋友为了探索和实验,还做出过很多让家长们哭笑不得的“错误”。所以,很多父母会心力交瘁的一边教育,一边还要收拾孩子们的“烂摊子”。

孩子犯的错误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需要父母纠正的,一种是孩子自己能纠正的

孩子好奇的一些不安全的行为,或者不安全因素,这些是在孩子的认知范畴所不能理解的,一旦不小心就很容易发生意外,对于这类错误大人一定要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必要时要予以严厉的警告来引起孩子的重视,

比如:

小孩子好奇电是怎么来的,电视机是怎么一插插座电就能看;
为什么火能加热能做饭;
想看看房顶上有什么就爬高……

还有一些涉及到道德层面的行为,小孩通过对周围人的行为模仿或自己的一些思维模式的使然,作出一些在成年人看来是错误的行为,

比如:

故意用力动手打人;
看到喜欢的东西无论是谁的都要据为己有;
行为上自私不懂分享不懂关心……

对于这些行为,父母要及时对孩子进行教导和纠正,告诉孩子这种事情引起的后果。

在学校或一些公共场合里要求的规则和行为规范,在父母或老师一再提醒的情况下,孩子孩子有意而为之,甚至没有丝毫悔意,

比如:

在图书馆大声吵嚷影响他人看书;
不喜欢排队喜欢插队,
上课喜欢交头接耳的说话影响其他同学学习……

这时作为父母就要通过管教让孩子树立起规则意识。

但是有一些错误完全是因为孩子的的好奇心使然,而且这些好奇心驱使的行为在年龄小的孩子身上时有发生,父母不要因此大惊小怪,

比如:

拆玩具;像前文小宇那样摔碗;把家里的小电器化整为零;下雨后踩水玩弄得一身泥水……

哪一个不是让父母头疼呢?这些行为发生后父母不要紧张也不要批评,让孩子自己收拾“烂摊子”,并告诉孩子一些必要的常识,然后孩子下一次就注意这种行为的发生。

有一些错误是因为孩子好的动机,孩子已经具备了思考能力却因为孩子的行为能力不足造成的错误。

比如:

孩子想给爸爸倒杯水却不小心杯子弄打了,想帮妈妈洗碗却把碗打碎了,想帮奶奶扫地却帮了“倒忙”……

这些都是孩子出于好心而“犯的错”。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先表扬孩子的动机,然后再引导孩子的行为能力,孩子再以后的行为中就能避免这样的“错误”了。

有些时候,孩子的错误可能源于好奇心,这类错误能让孩子更快的成长

爱因斯坦曾说:“我们思想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常常来源于好奇心。”

当婴儿呱呱坠地的那一科,每一位初为父母的朋友们哪个不是爱意满满,内心充斥着幸福和责任。从开始抚养孩子成长的那一刻起,每一位父母心中都是充满期待的。

而成长的道路总是坎坷的,是在无数的跌倒和爬起中成长起来的,由于父母们的成长经历使然,所以就不再愿意自己的孩子再次经历一次次的“跌倒”。

很多父母会在孩子的成长中提前制止孩子的一些行为,其实父母的这些担心往往不是为了“掌控”而是身为父母的担忧,不想孩子因为一些可以完全避免的错误而造成一些“后果”。

可是成长就是成长,没有犯过错的孩子,在独自面对生活和学习,也会畏首畏尾,常常会因为害怕出错而不敢向前迈出一步。

孩子经历过摔跤的疼痛,才会主动想着避免去摔跤;
孩子经历过迟到的难为情,才会主动变得勤快不拖沓;
孩子经历过忘东忘西的尴尬,才会主动事事想得周全;
孩子经历过无知造成的后果,才会主动去研究和探索。


​一个犯错后知错,并具有自我纠错能力的孩子,才更有独立性和自律性

小错经常犯,才能避免犯大错。所以聪明的父母,要学着并试着放手让孩子去“试错”,放手才是锻炼孩子的机会,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锻炼了孩子能力。家长成长的经验只是家长的,是不属于孩子的,只有孩子亲身经历的才是孩子自己的!

因为“好奇心”导致的错误,家长要这样做

父母先要冷静并问明缘由

倩倩虽然是一个女孩子,也是一个好奇心很重的女孩子。倩倩的爷爷最近退休了,没什么事就从花市买回了好几盆花来养,倩倩马上对这些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事没事的就围着花看,妈妈怕倩倩把花碰坏了,总是提醒倩倩离花远一点。

可是有一天,爷爷就去书房打电话的功夫,出来就发现所有的花都和花盆分家了,可心疼了,妈妈知道后给倩倩一顿教训,毕竟花没有孙女珍贵,爷爷还是护着倩倩不让妈妈批评。

爸爸下班回家后,心平气和的与倩倩交谈后才知道缘由,

因为倩倩在幼儿园学到了小草小花都是通过根部吸收营养和水分来生长的,倩倩就想知道他们的根部是什么样的,是怎么吸收营养的,所以观察了好几天还是决定把根拔出来好好看看。

父母在知道孩子犯错时,不要先劈头盖脸的就批评,一定要先问清缘由,如果孩子的初衷没有违背原则性的错误的话,就要告诉孩子这件事原本应该如何做,客观的讲明道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后来,爷爷把花又重新种回了花盆中,还好,花都活过来了。爷爷亲自带着倩倩拿着小花铲,到楼下去挖野草,让倩倩仔细观察植物的生长,倩倩反而更加懂得帮助爷爷照顾花了。

在遵守原则的前提下鼓励孩子的好奇心

用童童妈妈的话来说就是“就没见过好奇心这么强的孩子”,童童对任何新事物都充满这好奇心,而且还好动,每每遇到新事物他总要马上先过去触碰,为此妈妈没少警告他。

去博物馆参观,他总想着去碰碰这碰碰那,嘴里还不停的问着为什么,妈妈总是紧紧的拉着童童的手,生怕他惹祸;
带他去爬山总喜欢采一些花花草草还有蘑菇,妈妈担心他被虫子咬还担心一些有毒的植物。

总之,童童的好奇心时刻被妈妈管制着。

​童童没有错,妈妈的担心也不是多余的。很多孩子都有和童童差不多的表现,好奇心驱使着孩子去探索去思考,但是一些未知的事物又常常伴随着一定的危险存在,如果家长不及时予以告诫很容易产生严重的后果。

所以家长要将一些危险对孩子做好利弊分析,既要保护和鼓励孩子的好奇心更要保护孩子的安全。对于孩子第一次不听大人劝阻而犯错误。

  • 父母可以摆事实讲道理,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些产生后果的图片,第二次再犯就要对其进行惩罚,短暂地剥夺他最大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引以为戒。

但是不要过于严厉,也不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样不但不会让孩子为自己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而自豪,反而会觉得自己无能,会自暴自弃,放弃原来宝贵的好奇心。

好奇心对孩子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作为父母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好奇心并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对于孩子因好奇心犯的错误,家长一定要有一个度的把握,要积极引导扼杀。

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好奇心又是一时的,伴随着冲动性的,想让孩子对好奇的事物有着坚持探索下去的勇气,还需要父母们的坚持和帮助,让孩子的好奇心由随机性和冲动性变成长久的爱好和兴趣。

今日互动:你的孩子经常犯哪些错误?你会如何教育他?欢迎评论分享

————————

在育儿生活中,有任何关于育儿的问题胖墩儿奶爸都愿意为您出招,旨在为宝宝的生长提供一臂之力。

我是胖墩儿奶爸,一位愿意分享自己育儿知识的奶爸。也欢迎各位爸爸,妈妈们进行点赞,转发及评论。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2AtkmwBvvf6VcSZWvD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