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华不行”的背后,是综艺评委的圈粉迷思

2020-06-17     骨朵星番

原标题:“杜华不行”的背后,是综艺评委的圈粉迷思

| 糖果

数据来源 | 骨朵数据

上周,《乘风破浪的姐姐》悄然上线,热度飙升。与预想不太一致的是,姐姐们的情绪还算平稳,除了偶尔几句插科打诨和“直抒胸臆”,大体走的还是岁月静好的路线。而观众期待已久的“兴风作浪”的戏份主要由制作人——杜华一力承担。

杜华风波似乎引出了一个新的议题——抛开节目组剪辑问题、营销噱头以及部分观众对评委本人的刻板印象,客观来讲,在选拔类综艺大行其道,观众话语权提高以及审美日趋多元化的趋势下,看似光鲜亮丽的节目评委实则是个烫手山芋——

不输出专业点评顾左右而言他会被指责能力不足,高标准严要求则容易滑入“情商太低”的负面风波;展现自身可能是“抢选手风头”,安分守己又会被节目粉指控“贡献热度不足”。对于节目评委尤其是将评委粉、秀粉、选手粉一锅乱炖的选秀节目评委来说,修炼玄乎其玄的“端水艺术”,大概有望成为一门生存技能。

但另一方面,在供需失衡的娱乐圈市场,综艺评委又为大量艺人提供了再就业、保持曝光甚至是逆风翻盘的机会。

从评委,到导师,再到制作人、星推官、发起人、队长等等,名称一变再变,但殊途同归,其内核与圈粉的逻辑也并非无迹可寻。

综艺评委是在风口浪尖战战兢兢还是抓住风口乘风破浪,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01

硬核输出与权威迷信

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杜华被质疑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点。

一方面是专业能力的欠缺。作为 乐华娱乐CEO,她的业务领域在于经营管理,对于vocal、dance等舞台表现方面并无相关经验。同时由于对旗下艺人的经营不善,她所推崇的韩国女团模式以及造星方式都并不能让人信服。

另一方面,杜华在点评中游移的标准和部分反智言论也实在让人困惑。“vocal不错,那就去dance组吧”“唱得太好了不适合成团”,在金句频出的姐姐们的衬托下,杜华显得格外笨拙且不合时宜。

这也就引发了观众对评委“专业性”问题的争议和渴求。

事实上,即使伴随着选拔类综艺的迭代,节目制作方对于评委的期待早已从专业性转向话题性,但过硬的专业素养仍是俘获普通观众的法宝。这是慕强心理下的必然结果,也是观众看多了华丽的水袖表演,对于踏踏实实扎马步的本能期待。

典型人物之一,是凭借在《演员的诞生》评委身份大量圈粉的章子怡。

不像很多评委喜欢沉浸在自身的专业世界以及对于科普的傲慢,当观众对于评委赞不绝口的韩雪的表演感到迷茫时,章子怡现场进行拆析,”你看她拆信的方式,是一点一点一点撕开的,就一个动作,她的期盼、在意就都体现出来了。“

在点评青年演员徐璐、阚清子《七月与安生》选段时,章子怡从人物动机以及心理支撑的角度指出,演员在沉浸于某种状态的同时,往往会忽略一个眼神、一次推搡的合理性,从而导致只有气氛,没有生活。 独到尖锐,不留情面,直接戳破综艺中“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夸夸群模式。

包括她在第一集中扔鞋和黑脸的表现引发大讨论,直接助推节目热度走高,也夯实了自己直率、严苛、不留情面的专业导师形象。

很明显,在以“合家欢”为终极目标的综艺节目中唱黑脸绝不是件讨喜的事,但有专业输出打底,章子怡成功扭转“棱角分明、野心勃勃”的中负面评价,以及同期外界对于她家庭事业难兼顾的质疑声,专业、职业、敬业的标签被进一步加固。即使被点评的对象是流量颇高的偶像演员,网友也只是调侃,“你的戏是什么货色,章子怡就是什么脸色”。

然而,并不是每位专业输出型评委的圈粉之路都能一帆风顺。

但另一方面,由于点评严格和高密度的乐理输出,华晨宇也曾被裹挟进自身粉丝、秀粉、选手粉的纷争之中,人称“灭梦导师”。李诞甚至直接质疑“他有什么资格点评毛不易”。

这正是很多年轻综艺评委面临的困境。

由于国内基础音乐教育的缺乏、华语乐坛权威奖项的空白以及审美标准的日益多元化,观众往往并不具备判断专业与否的能力。更多时候,专业与否需要依靠江湖地位的加冕——而这似乎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死循环。权威迷信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说了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由谁说出。

能打的永远是专业技能,但如果主体换成是年轻艺人,专业圈粉一事有时也会成为薛定谔的猫。对于年轻的评委和导师而言,“专业模式”是对的,但或许并不是最适合他们的。

02

从师到友,养成系评委的情感共振

在选秀3.0时代,以《创造营》《青春有你》等为代表的偶像团体选秀打破了多年来“超快”系列以及“好声音”系列树立起的专业崇拜,随着节目形式的升级,通过纪实性、互动性、娱乐性搭建起的养成模式成为综艺叙事的内在逻辑。

而评委在综艺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圈粉的落点,也伴随着国内选拔类综艺的迭代而不断变化。

22岁的蔡徐坤正是凭借《青春有你2》中的高情商表现,实现在虎扑、豆瓣等平台的口碑逆袭。根据骨朵数据,自《青春有你2》上线以来,蔡徐坤热度大涨,节目对艺人本身口碑提拉显著,连续两个月稳居热力榜月榜第三。

在豆瓣鹅组的讨论中,网友将他形容为“38℃中央空调型男生”——对年上御姐Ella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尊重认同,主动关注到外国友人Lisa的语言隔阂问题,提出舞台建议又为对方留足自主空间,没有男性对女性、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的审视和挑拣,体贴坦荡而有分寸。

面对中性风格的选手,曾被卷入抵制”娘炮文化“纷争中的蔡徐坤也给出了最具同理心的鼓励。

区别于传统选拔类节目,在当下火热的男团女团以及即将上演的乐队选秀综艺中,评委的决定权被不断削弱,造星与灭星的快感被逐一交付到粉丝手中。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评委的专业点评固然可以为节目增加看点,但更多时候,他们是沟通选手与观众的桥梁——帮助选手完成身份转换、完成节目组既定议程设置、展现人物成长轨迹。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在高情商驱动下挖掘个人隐藏价值,实现与选手的共情,便可像蔡徐坤一样,跳出原有圈粉路线,收获一波路人好感。

通过引导、陪伴和共情,综艺节目中的评委完成了从师到友的转变,这种设定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导师与选手之间的权力差距被不断弥合,导师粉与选手粉的矛盾也被最大程度的消解。毕竟,人们总想试图挑战老师的权威,但会对师兄或师姐萌生天然的亲近感。

03

反套路碰撞出衍生价值

杜华被争议,一方面作为观众的谈资为节目带来了可观的热度,也让观众更加旗帜鲜明地投入对姐姐们的喜爱,无论是被评价为“比杜华更会做女团”的阿朵,还是张雨绮、黄龄等性格舒展、个性鲜明的姐姐。

从这个意义上说,杜华便是这档不定义选秀节目的对立面、反套路的存在。从导师的身份来说,她不合格,但是从节目的角度而言,她无疑制造了另一重衍生价值。

而反套路特质的综艺节目导师为什么能成为“成功导师”的一大典型,某种程度上也因为类似的矛盾冲突和出其不意而被看到及认可。

竞技性与娱乐性是选拔类综艺的立身之本,在赛制同质化、选手重叠“复读”、观众审美疲劳的语境下,如果评委能够跳出预期设定,与节目本身形成反差或者碰撞,也能走上圈粉的坦途。

反套路评委的最佳代表无疑是李健。曾有媒体这样形容,“李健,创新的段子手,‘守旧’的音乐人。”在《中国好声音》评委席,他狂飙成语,希望学员选自己是“静待佳音”,抢人是“花落芬芳,蜂蝶自来”,为学员转身是“岂有不转身之理”……做到了用文化人的方式把音乐段子进行到底。

作为评委,李健圈粉的最大原因在于,自身的文化属性可能与快餐式的文化工业格格不入,但也与选秀综艺本身的竞技性、娱乐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并且弥补了四位男评委主导下的刚性氛围,在增加节目趣味的同时,也进一步凸显了个人儒雅、幽默、博学的气质。

如今再提起李健,很难只想到他的音乐作品,他的个人属性中多了“综艺感”和“段子手”两个标签,当好了导师,也得以让个人魅力被放大。

今夏的选秀节目来势汹汹,黄子韬担任的《创造营2020》的评委有点像是“失控”的存在,现场发火,“能行就行不行就走”的言论走红并引发争议。个人观点鲜明,直率莽撞,但也让其从一众偶像类评委中脱颖而出,为其后续综艺资源的开拓奠定下基础。

但不能忽视的是,和通过反差感走红的李健、郭麒麟等综艺导师不同,黄子韬身负的争议较大,并且未能跳脱出他以往带给大众的印象,圈粉有余惊喜不足。这也是年轻艺人在担任综艺节目导师时遇到的一大难题: 真性情容易被说“不礼貌“,展现专业度有“没资格”嫌疑,想要走出圈粉之路,障碍和限制较多。

总体而言,在综艺节目中担当评委,仿若高空走钢丝,这背后是综艺节目对传道受业氛围的改变、观众力量的崛起、评委与选手之间年龄差的缩小以及流量评委本身存在的争议问题。

但总有人能实现突围。

观众在成长,粉丝在流动,不变的是, 专业性、舒适度和新鲜感永远能刺激人疲软的兴致,引发新的追逐与崇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1ppxXIBiuFnsJQVbOS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