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临山水,给了我们一个不同寻常的视点。当人在山之巅,在水之涯,有时候会真正体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的自由自在。正是因为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个体生命非常短暂,充满无奈与无常,所以他们才努力在有限生命中去追求无限的价值,在相对的存在中,去追求绝对的意义。这种追求生生不息,转化成山水之间寻寻觅觅的寄托。
人在远眺空间的时候,往往也望穿了时光。空间成为一个载体,它越是辽阔,人对历史那种悠长隽永、肃穆庄严的体会也越深刻。无形的时光在有形的空间里可知可感,动魄惊心。
中国的诗词上下联之间往往有着时空的关联。中国的千古诗人中,用热泪涤荡江山的一位最深情的代表,就是杜甫。
译文+赏析
杜甫二十四岁时,贡举落榜,怀才不遇的杜甫离开长安,来到山东,看望当时做兖yǎn州司马的父亲杜闲,随后在齐鲁大地漫游,登临泰山,写下《望岳》。
年轻的杜甫少年意气,胸怀天下,登上泰山,被五岳之尊的宏大气势震撼,辽阔的视野随即开拓出来。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座秦皇汉武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它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站上去才知道,它是如此高远!纵目四望,南方的鲁地和北方的齐地尽收眼底,绵延无尽,青绿的颜色融为一体,大地变成泰山的延伸。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真的是大千造化,造出如此神秀的山峦!站在山之巅,看到山南的青翠是明亮的,像早晨的霞光,山北的青翠是沉郁的,像黄昏的暮色。同一个静止的时刻,风景竟是迥异的。
此一刻,人在山巅,“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山峦层云迭出,胸中长风浩荡,自己的心胸中仿佛也弥漫充盈着无际的云层……飞鸟从远方直扑山巅,我的眼睛想容纳飞鸟的翱翔,眼眶几乎都睁裂了!
一个人与云朵、飞鸟、山峦都能融为一体的时候,他才能够真正懂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每上一重山,视界拓展一个层次,就会看淡一点世间纷纭,人的精神境界也会随之产生变化。
泰山顶上有一副楹联:“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大海有边,它的尽头真的是岸吗?还是苍天为岸能够延展到无垠。登上了山巅,人与山融为一体,山巅的孤独的个人,转变为山的一部分,大山把人融合成了自己的顶峰,这叫做“山登绝顶我为峰”。
登山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不是一种人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人对自然的寻访,同时也是自然对人的接纳与成全。只有经过改造的眼睛,才能一览群山的渺小;只有经过改造的心胸,才能容纳山川的壮丽雄奇;只有经过与自然的合而为一,人在登山的时候,内心才会充满敬畏、谦卑与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