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新名家丨北京大学王曙光《中国古代农业思想的主要特点》

2019-09-25     辅新书院


辅新书院成立于2016年,缘起于北大燕南园三松堂冯友兰先生“阐旧邦以辅新命”的哲学思想。用文化传承带动仁商培养,以仁商培养促进文化传承。倡导营商致仁,推动仁商济世,践行文化自信,弘扬企业家精神。欣逢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传播仁商之道,用哲学为商业筑魂。打造产、学、研、投为一体的国际化平台,致力于为中国经济发展培育仁商的第五大书院。

转自丨壹道曙光

中国古代农业思想的主要特点

王曙光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节选自:王曙光着《中国农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中国的地理环境具有多样性与独特的优越性,造就了中国文明中关于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的理念。中国人很早就知道,人类跟自然要和谐统一,而不能对立。这是中国农业思想中最核心的东西。中国人对自然的认识,又比较直观,出于实用,具有一种整体性和系统性,所以中国农业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气、阴阳、五行、寰道、中庸的思想框架,都很具有概括性,也比较抽象,显示了中国人的整体性思维,这在其他文明当中是非常少见的。“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既指可以感受的物质意义上的”气“,也指那种看不见的抽象意义上的“气”。寰道代表中国人的循环思想,中庸代表中国人不偏不倚的中道思想,农业生产必须掌握中道,不能过也不能不及,不遵循中道就会导致人为的灾害。这些有关自然和农业生产的思想,最后又深刻地影响到中国特有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等等,当然也造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中国人知足常乐,乐天知命的性格特点,对待万事不偏激的中庸态度,跟中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农业思想有关系。我们整个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以及古代社会的超稳定性、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稳定性,都与我们农业思想中尚中的理念密切相关,我们重视经验,爱好和平,强调互助和谐,这些都是中国农业生产思想的总结,是农耕文明的产物。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思想第一个特点是强调天人合一。与西方人定胜天、人和自然二分的概念不一样,中国特别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一个最大的特点。西方的人与自然二元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人的思想,古希腊经济是一个以海上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因此古希腊人面对的都是怎么征服自然,怎么跟大海作斗争,跟天气做斗争。而中国是农耕社会,一万年前就进入农耕社会,农业耕作就要天人相参,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周易》当中讲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仰观俯察的原因是要顺应这个宇宙,顺应自然。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前面有一个日晷,日晷的四面写着四句话,其中两面写的是“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还有两面写着“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前者是顺应外物的方法,后者是身心修养方法,既要远观万物,又要返观自身。

《周易》里面讲到,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这个“三才论”就是《周易》提出来的。《周易》讲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天地人都有了。八卦中的每一爻都是有阴阳之分的,一个是阴爻,是断开的,一个是阳爻,是连着的,从而组成了各种各样的符号系统。《周易·系辞》中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周易》中每一卦都有六爻,为什么六爻呢,“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后来才发展到“天、地、人、物”和谐统一的四大要素思想,这些都是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延伸。

第二个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思想,是阴阳五行互相转换、相生相克的思想。相生包括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就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这种相生相克的原理,是把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看作一个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网络系统,它不是单独的看一个元素。五行相生相克思想其实包含着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当中复杂论、系统论的思想。

五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立体的球状网络,互相制约,互相平衡,不能单独看一个要素,这个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很大。中国人很早就在观察农业中形成了系统论、循环论、复杂论的意识,不要简单地看某个物种,而要看到不同物种之间的复杂关系,看到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之理。比如说除害虫,中国人不太讲害虫,中国人认为所有的虫子都是有存在的必然性,它们有的对人类有害,有的对人类有益,但是不能把所谓对人类有害的虫子完全杀死。比如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传统稻作农业,他们在杀害虫的时候故意留一部分,他们知道保留一部分害虫对整个物种的循环是有作用的。这就是整体论和系统论,不是割裂地认识大自然。

第三个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思想就是循环论的思想。古代作物强调轮作,土壤提倡轮耕,能量强调循环,这些都是循环论的思想。在古代农业当中是没有废物的,农业生产没有任何废物,人类和动物的任何废物回到自然当中加以循环。古代在土地方面,强调用养结合,保持地力常新。现在城市的发展导致生态链破坏掉了,人类和动物的废物不能得到有效的循环,成为环境的污染物,这是非常可怕的。循环论的思想,是中国农业的主要思想,作物要轮作,土壤要轮耕,土地的用养结合,保持地力常新,都是循环论思想在其中起作用。

美国著名农学家F. H. King在《四千年农夫》讲到中国的循环论农业思想:“人从土里出生,食物取之于土,泄物还之于土,一生结束,又回到土地。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靠着这个自然循环,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五千年。人成为这个循环的一部分,他们的农业不是和土地对立的农业,而是和谐的农业。”

金博士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到日本、朝鲜和中国旅行,关注到东亚尤其是中国的传统农业文明,认为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值得学习,中国的土地耕种了四千年,土地的产出居然没有下降,地力竟然没有被消耗殆尽,而且养活了越来越多的人口,这是一个巨大的奇迹,所以他回国后写了《四千年农夫》。书里面讲到北方的土炕与农业施肥的关系。他到胶东半岛一带去旅行,观察这里的人民是怎么来施肥的。

我们胶东半岛都住炕,炕是用方块状的泥砖垒成的,每块方泥砖大约三十公分长,十五公分宽,用田里的土和上水以及麦秆,搅拌锤压而成,成为一个坚实的像砖一样的东西,砌在炕里面。炕是用来通火灶的,经过两三年烧火做饭之后,农作物秸秆的灰烬很多都留在炕里面,三年之后打开炕一看,让人非常惊讶,里面是黑洞洞的一片,全是植物的灰烬,有些灰烬牢牢地附着在泥砖上。这是什么物质呢?这些物质实际上就是焚烧麦秆之后所形成的非常丰富的氮磷钾各种肥料,胶东农民三年左右拆一次炕,泥砖要重新打碎,此时泥砖已经很松软,富含氮磷钾肥,此时再用水将泥砖溶开,重新回到田里,这是最好的有机肥料。这个方法,把日常生活中的炕与耕地的施肥结合在一起,非常自然,各种物得到充分的利用,实现了物的循环,实在是非常高的生活智慧。但是现在农村都很少住炕了,这种方式也就日渐绝迹。

第四个思想就是立体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思想。中国古代农业强调多业并举,立体农业,综合经营。比如说在南方太湖地区,有农牧桑蚕渔系统;珠江三角洲地区,有桑基鱼塘系统。在云南元阳和广西龙脊地区有梯田,这些实际上都是立体农业、生态农业思想的实践。

(王曙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YipLk20BMH2_cNUgHhC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