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谈感情 就谈施密特的成败

2019-08-05   北京主场

施密特走了,饱含热泪。相信这是他的真情流露,因为面对来送行的那么多球迷,任何人都不可能不感动。在这里,施密特哭过,曼萨诺哭过,帕切科还曾经站在高台上跟球迷一起疯狂过。




这些仅仅是相处两年多的感情使然,很多人说,这一刻只谈感情,不论成败。是的,感情应该谈,但成败不论,以后还怎么进步呢?


2017年,施密特带着他的高位逼抢和快速转换的理念来到了工人体育场,第一场比赛他就用着看家的法宝战胜了广州恒大,接着又一股错气拿下了4连胜,“神奇”是施密特带来的标签。


在这段时间里,施密特打造出了索里亚诺+巴顿的锋线组合,利用巴顿的大范围扯动去弥补边路的进攻,同时为索里亚诺扯出空挡。同时,四个中场22排列,为边后卫李磊和晋鹏翔的助攻提供空间。





其实,施密特的这套东西并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只是中超球队大多不适应他的高位逼抢强度。他所使用的的4222阵型,也跟在红牛时执教如出一辙,巴顿扮演的其实就是阿兰在红牛时候的角色。


但是谁也没想到,施密特的蜜月期来的快去的也快。4连胜的脚步被山东鲁能中止,随后的比赛2胜2平6负,国安最终只拿到了第9名,这个名次比施密特接手时候的排名还差。


当时球迷并没有在意这个成绩,因为施密特战胜了恒大,而且取得了4连胜,球迷对施密特的国安在后面比赛的成绩滑坡并没有放在心上,认为施密特没有经历完整的准备期,这样的情况也可以理解。


事实确实如此,施密特要求的高位逼抢和快速转换是需要以体能和状态为基础的,当体能好的时候,国安无往不胜,当几轮后体能出现问题的时候,球队必然陷入低潮期。


可是,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魔咒一直都跟随着施密特,在随后的两年同样如此,也成了施密特离开国安的最直接的原因。


2018年,施密特带队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准备期,同时球队大力更新阵容,宋博轩、张池明、赵和靖等一批已经不符合施密特理念的球员离开球队,胡延强、韦世豪、刘欢、池忠国、比埃拉、巴坎布来到球队。


据说这些球员中,胡延强、韦世豪都是施密特钦点,他需要这种在前场有移动速度和体能的球员,相反他对池忠国并不感冒,这从后来几年他多次都想拿下池忠国的首发也能够得到佐证。



但是那一年,却只有池忠国打上了主力,而且表现非常出色,成为了中超抢断王,入选了国家队,参加了亚洲杯。

由此也可以看出,施密特的理念其实和国安本身的人员构成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胡延强和韦世豪论技术并不精细,无球跑位的感觉也一塌糊涂,但是他们速度快、体能好,能冲能抢能搅合。这是施密特的快速转换理念和高位逼抢理念都需要的。而池忠国要身体没身体,要速度没速度,一个纯粹玩头脑玩意识玩技术的后腰,除了体能可以达到施密特的要求外,其他方面并不能满足施密特的要求。


现在看来,输给鲁能的那场0比3,其实才是一个真实的施密特,他希望借助李磊的奔跑能力和对抗能力搭档吕鹏来出任双后腰,这样就可以在前场给与对方更快速的压迫。同时让向前意识更强的巴顿担任后卫,打开边路助攻的口子。


可是鲁能当头的一个闷棍后,施密特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他开始回到一个让大家更能够接受的阵容上。而事实也证明,这个阵容打法更适合国安。


池忠国其实是施密特的一块心病,虽然他的奔跑范围很大,但他的对抗能力不强,压迫感不够,可偏偏当他出现在阵容时,却可以跟国安队内的张稀哲、朴成以及奥古斯托、比埃拉等外援发生化学反应。


所以,施密特仍然保持着自己的高位逼抢,但是却放弃了快速转换,改成了国安更习惯的传控模式上来,让球从后场经过中场,然后再由中场给前锋制造机会。


不能说施密特的改变是一种妥协,或者说他必须妥协,因为国安确实更加适合这样的战术。当一个球队拥有张稀哲、朴成和池忠国的时候,教练为了自己的理念而放弃他们,选择胡延强,那肯定不会是一个合格的教练。


只不过,在这套传控体系里,比埃拉和奥古斯托发挥来太重要的作用。他们两个人是衔接三条线的人物,随着两个人之间的配合越来越熟练,本土球员开始逐渐脱离了中场传控的体系,而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第一个掉队的是韦世豪。韦世豪本来就不是一个无球状态下很好的球员,他只有在脚下有球,且有一定空间的条件下才能够发挥自己的特点,但是球只有一个,他不可能跟比埃拉和奥古斯托抢球权,加上脾气暴躁,拿不到球就打人,踢了没几场,韦世豪自己就因为累计黄牌而停赛,然后就被无球跑动能力更好的巴顿挤到了替补席上。


随着张稀哲解禁复出,本来以为国安会迎来一个更美丽的中场体系,但后来发现,尽管施密特用郭全博担任U23名额,解决了张稀哲与此前阵容在场上共存的问题,但战术体系里,张稀哲一直游离,他和朴成都变成了过渡型的球员。他们俩不能像比埃拉和奥古斯托那样把传球做的那么精细,也不能像两个外援一样依靠个人的盘带能力解决问题,所以他们俩的工作就是接球,传球,仅此而已。


渐渐的,施密特的2打11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2018赛季,施密特开始被人诟病的是他的防守体系。没有边前卫保护的边后卫频繁助攻留下的身后空挡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池忠国单后腰在防守时顾此失彼,无法保护整条后防线,而张瑀和于洋又都不是活动范围很大的中卫,结果就是,池忠国保护不了整条防线,中后卫保护不了边后卫身后,边后卫自己又回不来。


总之一团糟。


毫无体系的后防线带来的就是下半程的再一次崩盘。联赛战罢一半,国安依靠比上港多塞一场的优势拿到了半程冠军,这是自从曼萨诺时代以后三年多都没有过的事情。但是随后,国安陷入了低潮,从16轮1比1战平山东鲁能后,国安迎来了一个2连胜,接着0比3输给了北京人和,然后又是一个2连胜。此后输给广州恒大、贵州恒丰、上海上港,直接让自己退出了争冠行列。不仅如此,输给上港后,国安最后6轮2胜2平2负,加上前面的3连败,国安的成绩滑落到第四,几乎失去了亚冠资格。而这9轮的成绩在中超里计算可以排倒数第三。


其实在2018年赛季结束后,国安俱乐部高层就已经动了更换施密特的念头,一方面是施密特一直没有答应续长约,另一方面防守体系的混乱和习惯性的下半程掉链子,已经让高层意识到施密特的问题。


但是,足协杯冠军救了施密特。再次面对鲁能,施密特没有排出什么怪阵,在主场1比1的不利情况下,客场2比2拿到客场进球优势,捧杯回家。



这一点,是帕切科、曼萨诺等教练都没有做到的。这个冠军对于国安的意义并不只是十年来的首个冠军,而是标志着国安时隔三年重新回到强队行列,对于球队上下的信心是一个极强的促进。


职业体育就是这样,一个冠军就可以遮住所有的问题。以至于再也没有人追究施密特防守体系的问题,也没有人追究施密特下半年习惯性掉链子的问题。


可是不追究,不代表问题就不存在。


2019年国安的征程其实不用再多重复。从联赛整体形势看,国安赛季初豪取十连胜,但却在亚冠翻船。那个时候,人们更多的把目光关注在国安的开局十连胜上,毕竟历史上还没有球队做到过这一点,而且凡是在开局打出连胜成绩的球队,最后都获得了联赛冠军。因此,亚冠的出局更多的被认为是施密特及国安团队阔别亚冠时间太久而导致的经验不足。


可是现在想起来,这些都过分乐观了。联赛的十连胜其实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随后上港就打出了同样的一波十连胜,其中还包括战胜了国安。这还不算完,恒大到昨天刷出了一波十二连胜。换句话说,十连胜在过去是满分,但在今年的联赛中,只能算是个及格分。


这就好像高考,以前500分上一本,今年分数线水涨船高,550分可能还不够二本线,那十连胜就没有什么可用来吹嘘的。


因此回过头来看,施密特在亚冠上的出局就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但是被十连胜所掩盖。比如临场指挥的问题,比如伤病的问题,再比如当比埃拉+奥古的体系无法运转的时候,中国本土球员的融合度问题。


这些问题都成了今天压到施密特的最后稻草。


客场对阵山东鲁能,施密特再次排出了一个奇葩阵容,结果自然也是一场溃败。这个时候,上港和恒大都在连胜期,国安的优势被缩小。


接着,比埃拉的肋骨骨折,让国安经历了一个双线三连败,足协杯被鲁能淘汰,联赛输给了江苏和河南。一下子就被恒大反超了4分。



这两场失败是不被允许的。即便球队有伤病,即便比埃拉受伤,但施密特连拿到两场平局都没有做到,不仅如此,他甚至无法让球队在比赛中有一粒进球。


很显然,国安又进入到了跟过去两年一样的后半程疲软。这个时候,高层终于才意识到,足协杯冠军掩盖了连续的后半程疲软和防守体系混乱的问题,十连胜掩盖了球队临场调整、伤病疲劳和进攻体系单一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显然教练组是必须要负责的。


应该这么说,施密特的高位逼抢和快速转换的理念是先进的,但是这只存在于理念中。现实里,无论是施密特自己在德甲勒沃库森执教,还是与他同流派的克洛普、图赫尔,都是在这个先进的理念中尝到了苦涩的滋味,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球员的体能无法达到要求,最终导致球队伤病累累,影响了战斗力。


德国球员都无法完成的事情,国安自然也不可能完成。对于施密特来说,因为国安存在大量技术型球员,他放弃了快速转换的进攻理念,改打传控球的打法。但他不能够再放弃高位逼抢的理念,否则他就不是他自己。


其实,施密特之前,曼萨诺和帕切科也强调高位逼抢,强度远不如施密特,但帕切科和曼萨诺的高位逼抢更讲究球员的位置。施密特既然提倡强度,那么就不会把要求降下来。在这种情况下,适当的轮换休息阵容是最好的选择,可偏偏施密特又没有这样做。


球队的伤病问题其实在亚冠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张玉宁、池忠国、朴成都因为伤病休息了部分比赛,回到联赛里,王刚、李可、姜涛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疲劳伤。从联赛下半年开始,这种伤病更是开始蔓延,李磊、张稀哲、侯永永、姜涛、金玟哉、于大宝、邹德海、李可……这其中还包括国安最重要的两个人:比埃拉和奥古斯托。


比埃拉的肋骨和奥古斯托的比目鱼肌,是施密特无法面对的事情。没有了这两个人,国安就没有了灵魂。尽管奥古斯托的伤势不重,但比埃拉的伤情直接导致了施密特的下课。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施密特的执教思路强调高位逼抢,高位逼抢需要的就是体能,而体能是有极限的,但体能达到极限后,球员会出现疲劳,速率会下降,判断也会下降,身体的机能也会下降。


速率的下降意味着前场防守压力不够,给后场带来的压力就增大;判断的下降导致攻防失误增多;而身体机能的下降则意味着伤病的增多。伤病的增多会导致传控球失误的增多,失误增多就需要更多的体能去实施逼抢,然后就耗费更多的体能,再导致更多的伤病。施密特的国安,已经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其实,这并非一个死结。高位逼抢所消耗的体能,可以通过适当的轮换2-3名球员来弥补。当高位逼抢的压力减小后,后防线面临的压力增大,也可以通过后防线的协同保护体系去弥补。同理,前场进攻时也可以通过进攻体系来弥补部分球员疲劳和伤病带来的问题。


不知道施密特有没有后悔,在国安的两年时间里,他几乎没有细扣过球员攻防体系的问题,他的训练只要求逼抢的强度和速率,对于球员的站位、补位、跑位、换位几乎从不进行指导。



所以,高位逼抢的打法和从来不轮换的用人,导致体能的巨大消耗,体能过分消耗后导致了伤病和攻防压力的增大,而没有成熟的攻防体系,则将伤病所带来的危机扩大。

帕切科的时候,曾经只用马季奇一个外援客场2比2战平恒大。曼萨诺的时候,曾经只用费祖拉乌一个外援客场1比1战平浦和。但是施密特手中尽管有三外援,只是少了一个比埃拉,他就玩不转了。归根结底,还是德国人粗线条的思维方式,并没有开发球员在体系中的作用。


现在,客观的评价施密特,可以这么说:

他有着非常先进的战术理念,同时有着匹配他战术理念的严格训练,所以他的球队富有激情,表现好的时候赏心悦目,他会在你的记忆中留下几场荡气回肠的比赛。

同时,施密特并不是那么不会变通,大的方向上他会根据球队的实际情况去改变,说是妥协也好,说是调整也好,他还是会尽可能的发挥团队的特点。

但是,在细节方面施密特做的不好,甚至说是很不好。他不注重团队中每个人的位置训练,不去对攻防体系进行精细的打磨,当然更不会为定位球设计相应的战术。

他的用人太过死板,对球员状态的调整也漠不关心,还缺乏临产调整的基本能力,很多换人要么是想当然,要么是套路。

总的来说,施密特确实是一个工程师,他有很美好的蓝图,也有办法把蓝图加以实施,但是实施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他没有解决的办法,更不会去关心图纸上每一个螺丝钉的位置。

然而,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最适合送给施密特未来的执教之路。



要是说施密特带给国安什么,平心而论,有好的地方,也有大坑。

一方面,他的执教理念和训练强度让球员获益,也让未来的接班人获益,热内尼奥不用为国安的体能担心,也不用为球员是否有高位逼抢的理念担心。同时,施密特带领国安拿下了足协杯冠军,重返亚冠赛场,两次拿下半程冠军,并且成为进攻最犀利的球队,一度也是防守最好的球队,这些都给国安球员积累了很大的信心,尤其是经历了2016、2017年两年低谷的国安,更需要这个信心才能够前行。


但反过来,施密特也留下了一个大坑。热内尼奥可以不担心国安球员本赛季的体能,但他要担心的是球员的伤病隐患。施密特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阵容。同时,还有半程掉链子后所丧失的信心和勇气,以及两连败后留下的4分的巨大分差。


施密特走了,热内尼奥来了。这次人员更迭,国安俱乐部是否明白了什么。感情可以谈,泪不能白流。不然,哭的时候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