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安静的家长群,今天炸了锅。我点进去一看,原来是妈妈们在讨论,要不要让孩子学做家务。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家长们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
正方:孩子从小学着做家务,理所当然,还能锻炼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
反方:认为“三四年级拉差距”,现在是小学的关键时期,只有把学习搞好才是最重要的,做家务?小事一桩,不值一提,孩子大了,自然就会了。
双方各执一词,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关于孩子做家务的话题,知乎上有个高赞回答:从小鼓励孩子参与日常家务,既是真实的陪伴,又能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但大多数家长们,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的学习上,期望孩子能出人头地,有所作为,忽略了培养孩子做家务的能力。
难道只要学习好,就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吗?不一定,我们来看一下科学家们怎么说。
哈佛大学著名的格兰特研究项目,曾经对456名孩子,做过长达20多年的调研,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就业率为15:1,前者收入比后者高20%,同时犯罪率是1:10。
而在国内,中科院曾经对全国2万多名家长和儿童,做过类似的调研:
专门负责一两项家务的家庭中,孩子成绩优秀的占86.92%,而那些只要学习好,做不做家务都行的家庭里,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仅是3.17%。
两组明显的数据对比,说明爱干家务的孩子,比不做家务的孩子,相对更加优秀。
最近热播剧《小欢喜》,自播出以来,收视率一路攀升。特别是陶虹饰演的妈妈宋倩,众网友表示:我也有这样一个妈!
为了让女儿考入好的大学,宋倩无时无刻不在监督孩子学习。她辞掉了高中物理老师的职位,把女儿卧室连着客厅的墙壁打通,换成了玻璃墙,方便随时监督女儿的学习。
每天煲药膳,强迫女儿喝下“补脑神汤”;没收女儿的乐高玩具,不允许她去喜欢的天学馆;女儿稍有反抗,便上演“一哭二闹三上吊”,从来不允许女儿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女儿乔英子,实在受不了这种高压气氛,哭着对她说,不要再逼她学习。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说:很难想象那些只会念书,连煎蛋、煮蛋都不会的孩子,会懂得怎么做实验。
朱棣文的一家被称为“美国史上最牛华人家族”,兄弟三人都是美国名校毕业的博士。朱妈妈的教育秘诀之一是:每个孩子都必须从小学习下厨、做家务。
有个妈妈却反其道行之。湖南省华容县的魏永康,出生于1983年。因为母亲曾学梅从小的悉心教育,从两岁起,魏永康就被人称为“神童”。他天资聪颖,13岁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他的智商是一般孩子难以企及的高度。按说以后的人生就此金光闪闪,不可估量。可是读了三年的研究生,魏永康就被学校劝退了。为什么呢?自理能力太差,典型的高分低能学生。
原来从他8岁上中学开始,妈妈曾学梅,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他插手。
早上牙膏帮他挤好,像保姆一样,每天事无巨细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为了儿子吃饭不耽误看书,高中时期,还亲自给儿子喂饭,就这样曾妈妈把儿子喂成了巨婴。
一个人想要取得人生意义的成功,不是童年时间学到多少知识,而是在于让孩子从小做那些看上去细小琐碎的事情,人生越早经历某些东西,就越从中获取教训和感悟,越早懂得这些智慧,越早受益。
既然很多科学事实证明,孩子越早年龄学会做家务,对孩子以后的成长越有利,为什么还是有很多家长不让孩子干家务呢?不外乎有以下三点原因:
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给孩子报了各种辅导班和特长班。学校的作业,加上辅导班的作业已经够多了,再让孩子做家务,一则担心孩子没有那么多精力,二则怕影响孩子学习。
有时家长会心血来潮,想教给孩子如何刷刷碗、洗洗菜这些简单的家务。可是看到孩子刷的不干净,干活不利索,立刻对孩子大声训斥,然后冲过去,再重新洗刷一遍。孩子下次就会想起这些痛苦的记忆,自信心受损,自然不会再想做家务。
自古以来,我们接受的传统教育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让孩子成才,似乎只有一种通道,就是努力学习,而忽略了对孩子其他品格的培养和锻炼。
大多数家庭里只有一个孩子,很多父母大包大揽,几乎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事,凡事亲力亲力。就像上面的曾妈妈,孩子十几岁了,还要亲自喂饭,其实是家长剥夺了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学会做家务,对孩子有益无害。
耶鲁大学心理学及儿童精神病学,荣誉教授凯兹丁认为:在风险更低的小事上,重复鼓励孩子去尝试,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很有用,做家务就是一项让孩子走向独立的必要技能。
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参加“中国家庭幸福系统”论坛中表示:
父母从小要给孩子植入分享家务的概念,哪怕你是让孩子帮着拿一双拖鞋,倒一杯水,都能从小引导孩子成为一个会照顾父母的人。
孩子把照顾父母当做既定的事实,才能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点点肩负应有的责任。
很多妈妈们表示,孩子能给自己端洗脚水、按按摩,体谅家长的辛苦,就感动得不得了。
曾任斯坦福大学新生教务处长达10年、被称为美国国宝的朱莉.利斯科特,专门为父母写了一本书,叫做《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她在书里言词犀利,指出不能让孩子变成一台学习的机器,提出了另外一套养育哲学。她把如何教会孩子做家务,分为循序渐进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我为你做
大多数父母都是默默无言,直接帮孩子完成家务。朱莉认为,人类在进化的本能中,默认了孩子在童年时期,便能学会各项生存技能,是父母的大包大揽,让孩子失去了学习的能力。
第二步,我和你做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不知如何做家务,父母不能直接甩给孩子,可以和孩子一起做。这样一来,能给予孩子自信和安全感。
第三步,我看你做
经过第二步一段时间的练习后,父母可以逐渐放手,在一旁看着孩子做家务。有了家长的陪伴和鼓励,孩子也会做得更好。
第四步,独立完成
等到时机成熟,家长该放手时就要放手,让孩子独立自主的去完成。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让他们自己刷刷碗,炒炒菜,说不定孩子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有些家长可能会提出质疑:你说的都是理论上的东西,可是实际生活中,想让孩子做家务,真是难于上青天,孩子怎么喊都喊不动,作为家长也是无可奈何.
是的,我也曾拥有你这样的困惑,家长说的再好,孩子不配合也是徒劳无益。我以前也没太重视让孩子做家务,认为做家务如此简单,还用学吗?结果发现,在家里我是最累的那一个,女儿却从不感恩。
让女儿做点小事,比如帮我倒杯水,拖拖地,她从来都是拒绝姿态,认为做家务和她无关,变得越来越自私。后来我就有意识的训练孩子做家务的能力,效果还不错,和家长朋友们分享三个方法,希望助你一臂之力。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先喜欢上做家务,从认知上纠正,做家务并不是一项负担。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从众心理,指个人的选择,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影响,从而放弃自己的选择,融入大环境,简单来说就是“随大流”。
孩子也会有从众心理,要让孩子做家务,光是一味讲大道理是不管用的,要善于营造家庭氛围。
举例:女儿在家时,除了学习以外,大部分时间都是抱着手机玩,我让她去扫扫地,就像听不见一样。
我和老公想了个办法,吃饭时经常议论,班里的某某同学帮着妈妈做饭啦,姑姑家的孩子才6岁,已经学会自己梳头啦.....
虽然刚开始,女儿会有点烦,认为我们总是夸奖别的孩子,拿她做比较。但是时间久了,她也会记在心里。有一次,我满头大汗忙着做饭,女儿说“妈妈,我看看你怎么炒菜的”。我一听,心里乐了,“好啊,你仔细看好喽”。
第二天,她就跑来帮我洗菜。虽然大部分都不合格,但这是孩子好的开始。
第三天,见我收拾家务,她也把自己的书桌清理干净。
......
21天养成一种好习惯,让孩子做家务,变成一种行为习惯。对此,行为科学家的解决方案就是:把需要引导的新习惯变成默认选项。
纽约大学朗格儿童研究中心的临床心理学家贝里指出,2到3岁的孩子就可以开始帮忙做家务了,比如吃饭时帮忙摆碗筷、把衣服放到洗衣篮里。
她认为,大多数8岁大的孩子应该会做炒蛋了,家长只需要在一旁稍加指导即可。
有次,我要给绿萝浇水,女儿看到大声说,妈妈,那是我的活。于是抢过来水壶,自己去浇水。
时间久了,孩子养成一种好习惯,你不让她干,她也会主动去做。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穷困潦倒,在街上乞讨。有人给他一枝玫瑰花,他回家插到花瓶里,然后发现桌子太脏了,与美丽的玫瑰花格格不入。于是他又擦了桌子,接着收拾房间。豁然发现,原来他的家里也能如此干净。从此再不去乞讨,变成积极向上的人。
我们也都有这种体会,本来想洗洗衣服,结果发现床单、被罩也该洗了。顺便还把床底做了大扫除,彻底清洁一遍,瞬间感觉屋里特别干净,哪看着都顺眼。
心理学家解释这种现象:这是因为人们总是喜欢保持一致性,你一旦开始做某件事情,就像倒下去的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连锁反应。
让孩子学做家务其实是一样的道理,从小事做起,今天学会洗洗袜子,明天学着整理房间,后天就能给父母做饭......
一年365天,孩子的变化是看得见的。变成生活小能手,是孩子漫漫人生重要的生存技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如果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让孩子做家务,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统筹能力,语言能力乃至学习能力,还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责任心和成就感。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天使,我们希望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为他们扫除一切阻碍;我们希望孩子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抵抗风雨,而不是温室里的花朵,娇弱无力;
有些事情孩子经历了、摔倒了,才明白自己得爬起来,继续前行。
纪伯伦在《致孩子》中写过一段话,深得我心,和你一起分享: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总有一天,孩子会离开我们,独自前行,父母不可能守护孩子一辈子。从现在开始,让孩子学会做家务、学会整理个人内务。我们家长学会放手,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不要等到孩子长大了,才发现一切都晚了。
更何况,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感谢您的阅读-----
我是花花晨,80后神经质宝妈。
育儿先育己,愿和你一起分享孩子的成长故事,喜欢请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