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期,德国可谓是形势一片大好。
1940年5月25日,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攻势下土崩瓦解,英军在敦刻尔克侥幸成功撤回英国。在撤退中,英法联军有4万余人被俘,还有2.8万余人阵亡,武器装备几乎全部成为德国的战利品。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集结了190个师共550万人、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闪击苏联。苏军丧师败绩、一路溃败。
英国、苏联在此等险境下,依然做了一件出乎世界意料的事情。两国联军突然闪击伊朗,仅用4天时间、死亡62人的轻微代价就击败了伊朗军事力量,随后英苏联军全面逼近德黑兰,迫使伊朗礼萨汗国王逊位。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多灾多难的伊朗人民当时又怎么被世界两大强国盯上的呢?听小编娓娓道来。
伊朗,近代以来一直是英国和沙俄两个大国博弈的地方,两国甚至在1907年签署协议,伊朗除英俄两国以外,不容第三国染指,这是何等的野蛮、霸道。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波斯的哥萨克旅副指挥官礼萨汗在1921年发动政变,建立了巴列维王朝,并与德国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伊朗和德国在希特勒上台后,关系更加亲密。纳粹曾大力宣传德意志人和伊朗人同属雅利安民族,两国都要反对英国的奴役、反对苏联的扩张。当年,德国甚至在对外贸易中伊朗一度排在第一位。
但是,礼萨汗国王清醒地意识到,伊朗和德国相距甚远,不能为了德国而去得罪英国和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伊朗明确表示中立,与德国的贸易往来一度中断,后来两国贸易转经苏联进行。
二战前夕,世界处于多事之秋,礼萨汗国王军人出生,自然懂得军事的重要性,大力建设现代化军队,花重金打造了一支十几万人的现代化部队,以此保卫伊朗。
当年,伊朗陆军规模约为12万人,2个皇家近卫师驻扎德黑兰,9个普通师(其中5个师在北方防备苏联,4个师在南方防备英国),5个宪兵旅,1个独立机械化旅。伊朗皇家空军拥有大约400架飞机,编为8个大队。
但美好的愿景仅用了四天就被英苏联军打破了。德国闪击苏联后,盟国援助苏联的路线,仅剩下从波斯湾港口出发,经纵贯伊朗的铁路,抵达巴库和里海这一条苏联生命线。
伊朗成为联结苏联与英国的战略通道,但是伊朗的亲德让英国和苏联如鲠在喉,德国人同样在这条生命线上出现。礼萨汗国王自以为保持中立能够撇开与德国的关系,但显然他低估了英国和苏联的决心,最后终于铸成大错。
1941年7月18日,英苏两国联合照会伊朗政府,要求驱逐在伊朗工作的德国人。伊朗政府在复照中指出,伊朗的工业部门需要德国专家的指导,在短时间内很难找到替代他们的人。
其实,当时在伊朗的德国侨民总共只有470人,远远少于英国和苏联两国侨民。后来,伊朗在英苏两国的压力下,决定遣返尚未撤走的德国侨民,并着手准备德侨经土耳其返国。但是,这些侨民尚未动身,英国和苏联就采取了军事行动。
1941年8月25日凌晨零点,英苏联军同时从不同的方向对伊朗发达突然袭击。北方防线,面对苏联的突然进攻,毫无准备的伊朗军队大部分在军营里被缴了械。
南方防线,伊朗空军被英国空军一扫而空,势单力薄的海军舰船也在开战初期全军覆灭。伊朗陆军面对仅8000人的英印士兵,在克尔曼沙赫附近进行了坚决抵抗,4天后克尔曼沙赫油田陷落。自此,伊朗再也没有能力组织军事抵抗。
1941年9月16日,英苏军队全面压向德黑兰,伊朗国民议会被迫宣布礼萨汗国王逊位。第二天,21岁的王储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在议会大厦宣誓成为国王。英苏联军正式驻扎伊朗。
礼萨汗国王退位后,离开了德黑兰流亡海外,仅隔三年后就因心脏病发作,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去世,终年6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