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里的垃圾,却是名医手里的止咳良药

2019-10-11   悦读中医

小 编 导 读

最近很多人都开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咳嗽或者咽喉不适,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干燥。有的人说鼻子干,有的说嗓子干疼,有的说是干咳,有的说是有痰却很黏难以咯出来。

是的,这就是秋燥的威力。今天咱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是秋燥,秋燥又可以用哪些食疗方法?究竟是什么“垃圾”让名医们备受青睐?


细说秋燥

秋季主收敛,气温逐渐下降,阳气开始向内收敛。此时大自然和人体的水分也都开始变的少了。所以,秋季的主气是燥。从秋分、寒露、霜降,到立冬的这四个节气,为燥气当令。

燥邪有个特点就是干涩伤津,燥邪为病时,最容易耗伤人体的津液,而表现出各种干涩的症状,比如皮肤干涩、口鼻干燥,嘴唇燥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症状。

燥邪导致人体生病时,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的时候还有夏热之余气,久晴无雨,燥和热相结合而侵犯人体,所以这时的病多属温燥。深秋至将近冬天的时候,西风肃杀,燥邪与寒邪相结合而侵犯人体,此时的病多属凉燥。

秋燥

凉燥: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温燥:头痛身热、干咳无痰、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咽喉干痛、鼻干唇燥、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边尖红。

秋燥食疗

说起秋燥的食疗,首先要分清楚是温燥还是凉燥。其实温燥、凉燥的区别关键在生病时是否有明显的恶风寒症状,恶寒怕风多是凉燥,燥热心烦多是温燥。我们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两款食疗经典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凉燥——葱豉汤

凉燥虽然有受寒的一面,但也有感受燥邪的一面,所以散寒不能过用温燥,应用轻清宣散的方法宣散风寒而不伤津液才是万全之策。在治疗上有经典方剂杏苏散。但疾病初起时我们更推荐您先用食疗的方法。此时,可以用葱豉汤来宣散风寒即可。

食材:大葱白3-5段(每段3厘米) 淡豆豉10克

用法:

1.将葱白洗净并劈开,与淡豆豉一起放在砂锅内加两中碗冷水泡30分钟;

2.泡好后将砂锅放火上煎煮,大火烧开后转小火,再煮10分钟即可;

3.将煮好后的葱豉汤倒出,放至温度合适,趁热饮用。

注意:因是受寒,所以喝葱豉汤之前应该先坐在被窝里,趁热喝汤后,盖上被子捂汗至周身微汗温暖。最好能小睡一觉,更利病情恢复。另外,生病期间饮食宜清淡,禁食生冷、辛辣食物,禁熬夜。


温燥——桑叶梨水

温燥主要是温热邪气和燥邪结合而侵犯人体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温燥最忌燥热伤津的食物。所以调养上需要既宣散在表的燥热邪气,又要生津润肺。在治疗上有经典方剂桑杏汤,可以轻宣温燥,润肺止咳。而疾病初起时,我们只需要选用其中的桑叶和梨即可。

食材:桑叶10g 秋梨1枚

做法:

1.将梨连皮切块,与桑叶一起放砂锅内加3碗冷水泡10分钟;

2.将砂锅放火上大火烧开,转小火再煮20分钟;

3.把煮好的汤空出到碗里,将梨捞出至梨汤内,吃梨喝汤。

除温燥和凉燥两种情况外,大多数人进入秋季就有干燥症状,但却没有明显的外感症状。这时可以选用下面这道食疗方来调理。

润燥——秋梨蜜膏

此膏源自《本草求原》,用于清痰止嗽。梨性寒,味甘微酸,清热滋肺,滋润止咳。生姜也具止咳作用又可反佐制约梨的寒性。加蜂蜜制成膏是肺热燥咳的食疗佳品。肺气得清,燥气得润之后,您在秋季的各种干燥也会逐渐消失的。

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人在使用梨的时候都是将梨皮削去弃之不用,仅用里面的果肉来煮汤或熬膏,这是极其错误的。梨皮才是历代名医们治秋燥时必用的,比如清代名医吴鞠通治温燥的桑杏汤梨用的就是梨皮。

食材:秋梨1500克 生姜250克

做法:

1.鸭梨洗净,去核,连皮切碎,以洁净的纱布绞汁;

2.再以鲜生姜洗净,切丝,以洁净纱布绞汁备用。

3.取梨汁放在锅中,先以大火,后以小火煎熬浓缩至稠黏如膏时,加入一倍的蜂蜜、姜汁,继续加热至沸,停火,待冷装瓶备用。

这个其实就是秋梨膏的简版制作方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家里做一下。

一年四季的你健康吗?春夏秋冬的你都美丽无比吗?艾灸神阙真的能祛虚寒吗?如果答案是否,不用急。苏丽清主编的《四季养生妙法--不同季节的保健养生》教你春夏秋冬的养生之道,使你在轻松的阅读中掌握健康秘钥。一书在手,健康不愁,让你和你的亲人、爱人四季如春!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当归中医学堂”微信公众号,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