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领先!全省唯一!赣州这项工作捷报频传

2019-11-29   赣南日报

作者:记者刘珊伊

来源:赣南日报

11月28日,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市地方志工作捷报频传:

《赣州市志(1986—2000)》入选“中国志书精品工程”,全国只有5部,是江西省唯一一部;

《赣州年鉴(2018)》荣获第六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设区市级综合年鉴一等奖,处在全省第一、全国领先地位;

……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近年来,我市地方志工作忠实记录赣州高质量快速发展历程,延续赣州历史文脉,阐释历史智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强化地方志文化“存史、资政、育人”的职能,增强文化自信,为打造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做出积极贡献,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亮点:

2019年赣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纂出版成果。

一、打造国家精品志书——《赣州市志(1986—2000)》

这是赣州奋力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样板的重要成果之一。

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即《赣州地区志》,我市1995年完成出版。第二轮社会主义新方志《赣州市志(1986—2000)》于2019年1月,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

《赣州市志(1986—2000)》约400万字,分上、中、下三册,全面、系统、真实、客观地记述了赣州市1986—2000年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情况,记述了我市1986—200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

全书共40篇,203章。全书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图、表随文穿插其中,突出了赣州特色和时代特色,延续了赣州历史文脉,增添了赣州历史文化的厚重感,是赣州地方文化建设的重大成果,对加快赣州建设文化强市,增强赣州文化自信,推动赣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书具有极高的使用、研究和收藏价值,将在“存史、资政、育人”方面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为党委、政府各项重大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传承历史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优秀教材。

至今,全市第二轮志书规划编修任务全面完成。

二、打造全国第一等年鉴——《赣州年鉴(2018)》

《赣州年鉴(2018)》荣获第六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设区市级综合年鉴一等奖,处在全省第一、全国领先地位。这是赣州奋力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样板的又一重要成果,是展示赣州智慧、讲述赣州故事、传播赣州声音的重要平台。

《赣州年鉴(2018)》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客观记述了赣州市打好“六大攻坚战”,决胜建设全面小康的光辉历程,记述了主攻工业三年翻番、教育、医疗卫生所取得的成就和着力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新变化、新进展、新成效。截至11月,各县(市、区)也相继完成了一年一鉴。各县(市、区)在全国、全省地方综合年鉴质量评比中,获奖率为全省最高。

2019年9月,《赣州历史概览》出版发行。

三、宣传赣州历史,增强文化自信

针对我市一直没有一部系统、完整、全面介绍赣州历史的书籍的状况,市地方志办精心谋划、潜心研究、攻坚克难,用两年多的时间,编写出《赣州简史》,服务全市人民日益增长的历史文化需要,服务赣州经济社会发展。

《赣州简史》是地方志工作的创新举措,开创了全省设区市地方史编纂之先河,填补了赣州历史空白,在全省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该书得到了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教授、《江西通史》的主要作者之一许怀林教授的指导和高度肯定,得到了江西人民出版社的高度认可。5月,《赣州简史》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全面、系统、客观记述赣州从原始社会到1949年各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全书共30余万字,图文并茂。《赣州简史》是研究赣州、了解赣州、宣传赣州的珍贵文献资料,是赣州文化强市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对增强文化自信,扩大赣州知名度,推动赣州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针对普及的需要,适应当下全民阅读时代,在《赣州简史》的基础上,编纂出版了市情读物《赣州历史概览》,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赣州历史概览》按朝代顺序,对赣州区域的历史进行梳理,展示赣州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概貌,介绍赣州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分析和总结赣州历史文化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对赣州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风土民情等进行系统介绍的大众读本。全书共10万余字,图文并茂,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具有普及性。

2019年5月,《赣州简史》出版发行。

四、充分发挥地方志存史、资政、育人作用

编纂出版《赣州市年度大事记》,全面、客观记述全市当年的大事、要事、新事,助力赣州“六大攻坚战”。

编纂出版乡镇村志。乡镇村志是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以志书的形式,记述传统村镇的历史演变,帮助人们留住乡愁、回忆乡音,记住乡情,唤起爱国爱家的热情。全市共编纂出版专业志(部门志)、乡镇村志102部。

加快方志馆建设步伐。从台湾购买赣州市及18个县(市、区)在台湾存有的旧志共316册。开放了方志馆查阅功能,满足社会各界文化需求。免费提供地情资料查阅服务,进一步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县(市、区)也建立起县级方志馆或地情资料库,藏有一定的地方志书,还收藏各地、各部门(行业)提供、征集的大量资料和一部分家谱。

开展“互联网+地方志”行动,建成赣州地方志微信公众号。积极向中央、省、市媒体宣传赣州市地方志成果及动态400多篇,介绍赣南历史与人文等地情,引起社会反响和关注

为城市建设、旅游开发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参考。于都县建立了“特色方志记忆”,提升商品的历史文化内涵,服务地方经济。影像方志在宁都开播。影像方志从中华文明的角度解读地方志、从地方志的角度彰显中华文明,以地方表达中国,为时代讴歌,为人民立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影像方志》摄制组到宁都县拍摄大型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宁都篇》,已完成拍摄,将在央视十套播出。

2019年8月,《赣州市2018年度大事记》出版发行。

新闻链接

一、《赣州年鉴(2018)》被评为全国一等奖,年鉴有什么使用价值?

年鉴的社会影响力和使用价值日益增强。近几年,我们通过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等途径,广泛传播年鉴资料信息,推动年鉴成果惠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主要的使用价值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存史服务作用。年鉴是市委领导、市政府主办的,按年度出版的资料性文献,及时记录赣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征程中每年取得的新成绩和新经验、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涌现的优秀人物和典型事迹等,为存史保存重要资料,为大众读者查阅开辟捷径。逐年编纂出版,还可作统计资料对比。

第二,资政辅治作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迫切要求决策的科学化,而经过筛选、加工、提炼、强化了的年鉴信息,恰是这种有效运用的必然选择。《赣州年鉴》不仅内容全面、系统,且查找方便,能够为党委、政府进行科学化决策提供重要线索和依据,为推动赣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化改革提供智力支持,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历史借鉴。

第三,繁荣当地文化事业的作用。地方综合年鉴是一个地方文化积累的重要载体,《赣州年鉴》汇集和反映年度全市工作的全貌,记载全市干部群众所经历的辉煌与曲折,构成了对历史的记录与回顾;也是记录传承的文化基因,记录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不可或缺的赣州地域的基础性文化产品,为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提供的重要支撑。

二、《赣州市志(1986—2000)》入选“中国志书精品工程”,是江西省唯一一部、全国第五部,请问这部志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赣州市志(1986—2000)》是由赣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赣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由方志出版社于2019年1月出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赣州规模最大、文字量最多、反映赣州面貌最全面的方志文化工程。该志观点正确、内容丰富、体例完备、详略得当、行文规范、语言流畅,展现了赣州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是当代赣州的百科全书。这部志书的主要特点有三个:

1.观点正确,重点突出。《赣州市志(1986—2000)》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是新中国第一轮志书《赣州地区志》的延续。全面与重点、经济与人文、时代性与地域性并重,是该志的鲜明特色。地域特色方面,突出了世界钨都、客家摇篮、稀土王国等地方特色。时代特征方面,突出改革开放主旋律,揭示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和转型;突出高速发展进程和显著成就。

2.精雕细琢,质量上乘。《赣州市志(1986—2000)》的编纂历经十多年时间,志书的成稿过程就是精雕细琢的过程。赣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始终将精品意识贯穿于志书编纂的全过程。全体编纂人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担当,秉持“工匠精神”,焚膏继晷,推敲打磨,耐住寂寞,精益求精。2015年6月,赣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织了《赣州市志(1986—2000)》初审;同年8月,省地方志办公室组织了志书的复审;2016年4月,赣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对志书组织了验收。2016—2018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3次组织全国地方志知名专家、学者对志书进行评审,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确保了志书全面达到国家精品志书的标准。出版过程中,方志出版社从出版角度对志书进行了3次审阅,使志书臻于至善。

3.典范之作,意义重大。《赣州市志(1986—2000)》入选“中国志书精品工程”,获得地方志书编纂领域的最高荣誉,是全省乃至全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典范之作。《赣州市志(1986—2000)》记录了成就、梳理了轨迹、总结了经验,具有“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的存史价值,成为培育赣州地方文化意识和地方文化精神的重要源泉。《赣州市志(1986—2000)》将充分发挥“存史、资政、育人”作用,对党委、政府及各部门决策提供真实的史料参考,助力赣州打造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同时,该志书还具有服务教化的作用,是中华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优秀乡土教材。

编辑:黄松林 实习生邓春霞 编校:刘敏

值班主任:张火金 编审:陈昱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