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客隆生活超市,离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不到500米。连续两年,每天都有一位特殊的客人,来这里只买一个鸡翅或者鸭翅。
超市里的姑娘们都很疑惑:“人家来买都是一斤两斤,少说也有八个十来个,这个中年大叔太奇怪了,每次就买一个。”
原来,他买的鸡翅鸭翅全被摆上了“手术台”,拿来做神经吻合手术,锻炼手指的灵活度和熟练度。他说:“我希望无论是多么严重的病人,出现多么复杂的情况,到了我这儿,我都能有信心拿下来!”他,就是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袁士翔。
1毫米切口要缝十多针
今年43岁的他,做医生已经有20个年头了。两年前,他开始担任市十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一职。为了挑起这个重担,他总是在做各种各样的储备,“作为一个神经外科医生,经常要在病人的脑袋上动刀,手的灵活程度相当重要,通常1个1毫米的切口都要缝十多针,所以一定要‘快准狠’,而且手千万不能抖,要保持这种良好的状态,每天都必须得练。”
为此,连续两年,他每天都用中午休息的时间去医院旁边的佳客隆超市买一个鸡翅或者鸭翅,用来在高倍显微镜下做神经吻合手术,锻炼手指的灵活度和熟练度。
自筹资金建立微型手术室
他告诉记者,在医院做手术,并不是每天都能碰到高难度的手术,“所以平时要有技术储备,储备得越多越好,这样,再严重的病人再复杂的情况,只要到了我这里,我都能有信心把它拿下来,否则就是对病人不负责任。”
为此,袁士翔在家里、医院宿舍都建了一个微型手术室,设备都是他自己掏钱买的,包括摄像机和大电视,以及高倍显微镜。“摄像机+大电视,感觉和显微镜差不多,训练手眼协调,可以申请专利。”“显微镜原价要2万多,太贵了,我在网上淘了一个。”“这种好的钳子也要2万多,我订了一把国产的便宜点的。”而医院宿舍里的高倍显微镜是医院配的。每天中午或者晚上,或在宿舍,或在家里,他至少要抽一个小时来练手。
“这个练习要每天持续不中断,一旦中断了,肯定手就没有那么熟练了,上了手术台熟练程度是骗不了人的。”
他的日常生活每天就是看诊、查房、手术……加班是常态,一上手术台就是几个小时,最长的10来个小时。而在手术室过生日则是家常便饭。今年生日那天,他在手术室度过了他43岁的生辰,“这次还算比较给面子,没有在大半夜。”他笑着说。
从不买菜却熟知鸡翅鸭翅价格
袁士翔说,他在家里从来不买菜,但是对鸡翅、鸭翅的价格却很了解,“鸭翅便宜很多,1.6~1.9元一个,鸡翅膀则要两三块钱。”他说自己很讨厌肉的那种腥味,最怕去菜场,但还是要经常去买,“为了做手术没办法”,“鸭翅膀很腥,每次买回来后,我都要对着水冲很久,都要冲到没有腥味时才开始做手术。”
市十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易灵敏这样评价他:“他是一个很敬业的人,对待技术精益求精,甚至达到了痴迷的地步,就像追求武功的最高境界一样,他在追求技术的道路上越走越痴迷。”
“平时,他在地铁和公园里也救助了很多素不相识的人,直到事后被救者(家属)打电话或者找到医院来感谢,我们才知道这些事。”易灵敏说。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