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地处吴头楚尾,释道二教于此兼融。梵宫花雨,贝叶真经镇古寺;斗坛来鹤,雅乐清音润仙宫。佛教是泰州历史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往昔各大名山主持,多属泰州人,有“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山方丈泰占多”一说。“无山八座寺,有水便成庵”,唐宋以降,明清以来,仅海陵一地就有寺庵500座以上。
光孝寺、东山寺、西山寺、南山寺、北山寺、雨声寺、觉正寺、永宁寺、净因寺州中九大丛林寺宇辉煌、高僧辈出,临湖禅院、都天庙、岳庙、准提庵、松林庵、兴隆庵,六朝烟雨,南国风流,一座座古老的寺庙与泰州的历史、江淮的文明紧紧联系在一起。
旧时泰州(海陵区)“九寺十三庙”古觉正寺便是其中之一,古觉正寺位于城北东坝东,今东进路东段北侧茂业百货西侧。古觉正寺在泰州(海陵区)有“东城佛地”一说,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僧祖敏募建寺,称觉胤寺,后该改称觉正寺。至清雍正时(1723~1735)已颓败,后住持僧云如募资修建一新。
古觉正寺建有山门、二殿、大殿和僧寮斋舍50多间,并在寺后建有普同塔,专为捡埋民间露骨。明云如和尚圆寂三年后,准备火化,启龛观见,跏跌枯坐,真身不坏,神色如生,远近惊称为神,后人就装金供奉在大殿东侧的一神龛内,身着黄色袈裟,闭目垂眉,面庞瘦削,泰州远近皆知的觉正寺“肉身菩萨”。
清道光十六年(1836)僧松泉又在觉正寺寺前建文昌阁,同治五年(1866)秋,阁遭雷电击毁。清同治三年(1864)刻本排运的《海陵竹枝词》中有专门描述觉正寺的“肉身菩萨”的诗句,诗曰:“慈悲佛力本无边 ,苦行修持道力坚。觉正寺中参老衲,金身原是肉飞仙。” 诗中说的就是这位道行清高的云如和尚。还有一首竹枝词写到:“经冬厂赈一齐开,远近穷黎一行来。棉裤棉衣能更送,蒙他鲍叔肯轻财。”说的是清嘉庆年间(1796-1820),泰州闹水荒,扬州绅商鲍有恒来泰州,设立赈厂二处,一处在光孝寺,另一处就在觉正寺。可见觉正寺在泰州寺庙中的地位了。
清雍正年间重建,有天王殿,硬山屋面,南向,面阔五间21米,进深九檩12.5米,脊檩高7.20米,抬梁结构,晚清建筑。占地286平方米,(1986年公布为泰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9月公布为泰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1949年前后,觉正寺内驻扎军队。据程兆瑞《忆泰州解放》一文中记述:“1949年1月22日上午10时,一分区三团由觉正寺和东门分两路入城,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1949年该寺住持为善远法师。
十年动乱破四旧反封建,古觉正寺珍藏的“肉身菩萨”与寺藏物品全部焚毁。古觉正寺殿宇改被原泰州玻璃厂改为厂房使用。
玻璃厂倒闭拍卖后被开发成为现“黄金家园”住宅小区。
现在原寺东侧,黄金家园东建有觉正寺路,觉正寺路南起东进东路,经茂业百货西侧,向北(偏西)延伸至海阳东路的南北向道路。该地原为泰州知名古刹——觉正寺所在地。觉正寺路长约700米,宽约20米。因觉正寺遗址位于此路西侧,取觉正寺为路名,方位指示明确,以记历史。路边微游园中栽种有了罗汉松、五针松、柏树、桂花、樱花等树种。同时,将佛教文化融入游园绿化中,增设了经幢、坐莲等佛教元素,将游园主题定为远忆觉正寺。
小叟申明:部分文字和配图源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