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 | 田园养老:养老产业的新方向

2019-10-09   洪雅康养

小编视点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有的只是载不动的乡愁与逃不脱的城市,记忆中小桥、人家、炊烟、篱笆……已渐行渐远。
随着城市环境的恶化,城市人口“避雾霾、避酷暑、避忙碌”的需求,乡村田园环境,成为养老产业发展的最佳选择。

1 银发经济

银发客群的需求可以概括为“养老”需求,该群体为老年人,他们渴望悠然自得的生活,天然绿色的食物、和睦热心的邻里……针对这一客群,可以提供农耕体验、有机食材、领里宴会、老年太极等产品,他们可以体验劳作的快乐,感受邻里的热情,享受健康的生活。

有人曾经这样形容中国的养老:一碗米,一杯水,一口气,一扇窗,一扇门,一张床。

一碗米:就是食品要安全,远离污染;

一杯水:就是要有清洁的饮水;

一口气:要有清洁的空气;

一扇窗:能让老人看到外面的世界;

一扇门:主要指无障碍环境;

一张床:是指智能化的起居设备。

我国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老人普遍都可以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盛方咨询认为:幸福的晚年生活不应只满足“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物质基础,更应该满足“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精神追求。

1.安全感

老年人自我安全保护的能力逐渐下降,增强生活环境的安全感对保护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归属感

由于不再从事工作,生活范围变小,老年人会有逐步脱离社会的感觉。这时其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渴望周围的人或群体能接纳、认同并尊重自己。

3.邻里感

现在的老年人过去都曾经生活在传统院落或单位大院,在亲密的邻里关系和互相帮助中长大,所以其对邻里感的需求要大于年轻的一代。

4.成就感

老年人身体机能和劳动力大不如从前,但许多老人还是希望能创造一些价值,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2 田园养老

田园养老是以自然田园景观和休闲农业产业资源为依托,以田园式养老基地社区组织为主导,强调政府、社区、家庭、个人等多方参与。老年人能享受包括老年居住、医疗保健、农业休闲旅游、娱乐文化等养老产品及服务,而得到安享晚年的一种养老模式。

田园养老的开发类型

1.资源驱动型。乡村本身有著名的地理标识性农产品,可以根据农产品开发系列美食康养;有些长寿村用有长寿文化基础,倡导食养、药养、中医等健康养生,结合养老民宿,发展中长期的家庭养老机构,适合作田园长寿文化康养开发等等。

2.医养植入型。乡村本身无明显特色资源,适合生态养生型,医养结合型的开发。生态养生型要求有较好的环境基础,后期要改善和维护乡村生态环境,同时培育和引导康养业态,进行生态养生型开发;医养结合型需导入医药产业,形成医药种植产业链或形成医药产业小镇等。

3、综合开发型。通过对康养主题的强化,对乡村进行多元化开发,形成以健康养生、休闲假等健康产业为核心,集休闲农业、医疗服务、休闲娱乐、养生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田园康养综合体。

针对田园养老模式的特征,以田园养老为核心,以休闲农业为主导,融合观光体验、文化娱乐、休闲度假、医疗护理、康健运动等业态,打造出涵盖老年人“衣、食、住、行、用、医、娱、学”泛养老产业链。

田园养老的盈利模式

1、耕地出租模式。利用部分农业用地,根据客户需求,进行耕地出租,老年人可以在租到的土地上种植自己感兴趣的农作物,对于大部分老年人来说,劳动不仅能增强身体,心灵也得以慰藉。

2、农业技术服务模式。基地可充分利用在经营菜地种植时,为有需要的老年人进行技术指导,学习种植手法,讨论种植经验。

3、采摘制度模式。在留出客户耕种的土地的同时,预留出基地的“经营”用地,进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种植绿色健康的蔬菜,开展参观、体验、采摘等活动,提高知名度。自己不愿意耕种的老年人,可为其办理采摘会员。每年缴纳一定的年费,便可定量在农庄的菜地里进行采摘。

4、社区活动模式。邀请参与耕种的老年人参加评比类项目,进行物质奖励,给老年人们极大的成就感,聚在一起讨论的同时增进感情。

5、养生餐饮模式。养生食疗对老年人来说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很多小病都是在调理饮食的时候消失了,基地可以自产自销,用自己种的作物,定制健康的老年人养生餐,一举两得。

来源丨青蓝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