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未来有一项大计划)——大连烟台海底隧道

2019-11-04     有标网

凡是和海相连的东西,都有一种神秘和让人去探索的驱动力,这股驱动力只会让人向往未知。

就好像一个人的剩余资金多且不稳定,但他一点都不想考虑风险偏好,更不想考虑未来支出,只想利用已知条件探索未知财富。

而在海的一方面,未知条件是防水问题,然后是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最后是如何利用已知条件,解决未知。

总体来说,在经济实践上,人类的心理状况都会随着未知已知发生行动上的改变。

我们先来看看“大连烟台海底隧道”的历史沿革:

  • 1992年,时任烟台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的柳新华和三位同事,提出了建设跨海通道的构想。这一构想,得到了烟台市、山东省的大力支持。
  • 1993年9月,山东省在蓬莱召开了“跨海通道阶段性课题研究”见面会。这次见面会上,与会的专家级别都比较高,不少专家在会上都提出了自己对于修建跨海通道的意见和建议。
  • 1994年的年初,跨海通道研究就进入了第二阶段。
  • 2004年,鲁东大学成立了由何益寿、董国贤、柳新华等近30名专家组成的“环渤海发展研究中心”,为实现跨越渤海海峡的梦想提供人才支撑。
  • 2014年,跨海通道项目已经经过了21年,但这个项目却依旧停留在设想、图纸和研讨会上,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在这20多年中,直接参与过跨海通道研究的人大约有100多人,如果算上间接接触的,人数将过千。
  • 2019年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钧表示,渤海湾跨海通道的内部研究已到关键节点,课题组已完成通道方案的战略性规划研究报告并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批,初步估算项目资金3000亿元。

这项跨海通道技术方案的过程,看起来又像是一个从已知跳到未知的梦境,但当这个梦境苏醒后……它又将成为远超日本青函海底隧道(约54公里)、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约51公里),成为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

糟糕

那到时候会不会又有一项世界级的工程需要招标?

如果招标,那我们又有什么已知条件?

到那个时候大家关注点会不会又忽略权衡实践和经济的关系?

到那个时候技术、数据、网络是否能得到有效的投放?

那如果到时候普及了5G……

5G技术又会如何辅助海底隧道建成?或许到时候在海底隧道招标的开标评标模式都会采用线上VR投影技术……

不用出门!

就把标给投了!

所以

实现未知的过程,就是一个将已知过程的加工,不要管目标是什么,尽管把手上现有的资源加工了再说!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YG1vSG4BMH2_cNUgCtp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