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准 搬得出 稳得住 能致富
——巧家县贫困群众“四步走”搬离大山过上新生活
为破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困局,巧家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决战决胜“五个一批”中的关键一批、首要一役,围绕“搬迁谁、如何搬、搬出去怎么办”等一道道难题,发扬“搬不动山就搬人”的新时代愚公精神,下定决心将贫困群众搬出大山、彻底斩断“穷根”。
第一步:精准识别对象,解决“搬迁谁”的难题
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群众,传统的帮扶方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脱贫和发展问题,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的必然举措。一是坚持规划引领。聚焦“六类重点”区域,以规划为统领,结合巧家实际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方案。2016—2018年实施县内搬迁安置4030户15878人;其中,卡户3023户12395人,随迁户1007户3483人。2019年新增规模搬迁安置卡户3370户13774人,其中,搬迁鲁甸卯家湾卡户3351户13695人,县内搬迁安置卡户19户79人;搬迁至鲁甸卯家湾随迁户223户878人。二是精准搬迁对象。按照先普查筛选、后识别认定的原则,采取“户申请、组评议、村初定公示、乡复核、县审定公告”的程序,将群众公认的易地搬迁对象精准识别出来,扣准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第一颗纽扣”。三是实行分类安置。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尊重群众意愿、灵活选择地点、实行分类安置,采取“进城、入镇、进厂、上楼”等方式开展分类安置,对贫困群众中有劳动能力和创业意愿的,安置到集镇;对没有离乡意愿且村内有安置条件的,在村内安置。
第二步:全面稳固意愿,坚定“搬得出”的决心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实群众路线,坚定“搬得出”的决心和信心。一是实行一包到底。推行“网格式工作法”,实行科级领导包村、镇村党员干部包户,一包到底、全程包保,做到群众不搬迁、干部不脱钩。县、乡(镇)、村三级加强与迁入地的沟通联系,针对搬到哪里、什么时候搬、先搬哪些人、房屋户型和楼层如何选等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商议,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制定实施方案。二是切实开好三个会。深入实地召开村组干部会、党员代表会、群众院坝会“三个会议”,播放迁入地规划建设视频,让搬迁群众直观深入了解“新家”;包保干部走村入户,讲搬迁政策、讲后续发展、讲基本保障、讲服务管理、讲美好生活,告知搬迁群众“三块地”权属及相关补贴政策,让群众吃下“定心丸”。三是现场感受体验。组织威望高、群众信得过的搬迁代表分批次到安置区实地参观考察,零距离体验,感受搬迁带来的实惠;组织有城市务工生活经验群众和已经搬迁群众,为即将搬迁群众现身说法,讲述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感受,引导群众坚定搬迁意愿。
第三步:优化管理服务,营造“稳得住”的温馨
坚持每一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都有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每一户易迁家庭背后都有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安置区基层组织以强化政治功能和提升服务水平为重点,创新社区管理,注重人文关怀,营造和谐温馨环境。一是完善配套。全面摸清集中安置点配套教育、医疗、供水、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情况,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地制宜通过现有设施综合利用、改扩建提升、新建扩容等方式,配套完善安置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二是优质服务。挂包干部扎实开展好回访工作,客观宣传新环境中就医、就学、就业、养老、休闲、娱乐等生活方式,耐心细致讲解衣服如何挂、碗筷如何放、如何保持清洁等操家理务知识和电梯如何用、菜如何买、公交车如何坐等城市生活常识,坚定搬迁群众适应新环境、过上新生活的信心。三是强化管理。通过在安置点建立基层党组织、群团等各类组织,配套警务室、推选楼栋长、新增调解员,强化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社区,全面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第四步:强化后续帮扶,实现“能致富”的梦想
巧家县坚持因人因户施策,强化措施综合发力,让贫困群众“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一是突出培育产业。构建龙头企业绑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绑农户的产业扶持“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良种马铃薯、荷兰豆等农作物种植;发展肉牛产业扶持、联合代养生猪等规模化养殖,持续推进产业覆盖。二是强化技能培训。积极主动与迁入地沟通联系,围绕迁入地产业配套实施规划和相关扶贫车间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让每名劳动力都至少掌握一项技能,确保搬迁群众每户至少有一个“技术明白人”并实现就业。三是盘活“三块地”。按照“村村有亮点、组组有看点、户户有支撑”的要求,全面摸清搬迁群众“三块地”基本情况,采取“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按照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成立以党支部为引领、村集体所有的专业合作社,盘活迁出地耕地、林地、宅基地“三块地”,通过村集体公司依法向经营主体流转,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YFshx3IBiuFnsJQVmT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