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底就要改池底,池底是病害的源头,改好底才能养好鱼虾

2019-07-26   水产养殖小贴士

近几年很多养殖户总是追求产量的增长,一味追究高密度放养,但是提高产量和效益的措施对养殖环境污染。尤其是对池塘底部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严重破坏池塘原有的生态平衡,养殖水体环境恶化,一旦超过养殖对象的适应范围,鱼虾蟹则会处于应激状态,不仅饵料系数增加,还会降低它们的正常的生理功能:厌食,体弱,致病,甚至死亡。

如何判断底的好坏

底质好的标志:活。土池用一根木棍戳底,木棍不粘脏、无异味并无气泡冒出;异味。

底质差的标志:粘、滑、臭。表观:如果料台底部的网粘脏说明底已恶化,底层水的粘性大、可溶性有机质含量高、溶解氧含量不足,易分层。

底部恶化造成的危害都有哪些

1、增加耗氧量

7、8月份夏天高温时期,池塘如果长时间不改底会引起底部发热,一旦天气突变,水体表层就会出现水温快速下降,底层水降低慢,池塘水出现对流,造成底部有机质上翻,出现大量的泥皮,同时产生温跃层,造成溶氧分布不均,池塘出现局部缺氧,养殖品种可能会因为缺氧而窒息死亡。

2、产生有毒害物质

有害物质会使水体酸化,有机物分解过程中会产生氨氮、甲烷、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

氨氮会对养殖品种的呼吸系统造成巨大的伤害,亚硝酸盐会造成养殖品种生理性缺氧,少量的硫化氢就可以造成大面积死亡。


3、病原菌大量滋生造成疾病爆发

底泥是一些寄生虫和条件致病菌的的温床,一旦底质恶化,严重缺氧,这些厌氧的细菌如弧菌就会大量的繁殖,弧菌对对虾的危害是巨大的,会造成对虾白便,空场空胃甚至投死,同时恶化的替补环境也会造成对虾免疫力下降,造成对虾爆发弧菌病。

池塘改底效果不好的原因有哪些?

如何合理改底?

1、定期改底不等于底质没问题

改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底质也不是一天就能改良好的。

(1)尤其是在养殖中后期,投喂量增加,残饵都堆积在池底,加剧池底的恶化。

(2)近段时间辽宁地区天气多变,池塘藻类容易倒藻,死亡藻类也会在池底聚集。

(3)池底与大气被水体隔绝,底质容易缺氧,养殖中后期,溶氧是决定产量的最主要指标。

2、改底产品选择错误

市场主要有化学改底和生物改底两种

(1)化学改底

通过高氧化还原电位,把大分子有机物氧化成小分子有机物,利于微生物分解,同时提高池塘底部氧化电位,减少氨氮亚硝酸盐的蓄积。同时释放氧气,增加池塘溶氧。

氧化性底改一般不能直接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只是改变了有机物的状态,最终还是需要通过有益微生物的作用彻底分解。

2、生物底改

这类底改主要是通过颗粒微生物制剂夹在底之中缓慢释放微生物,通过氧化、还原、同化、异化等反应逐步把有机物降解转化,

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硝酸盐、硫酸盐等营养物质供藻类利用,达到净化水环境,同时发挥种群竞争优势抑制底质中的致病菌的生长繁殖,达到优化底的目的。

在高温期,优势底部缺氧的情况下,不建议使用耗氧的生物改底产品。

因此,推荐大家使用化学改底产品,在溶氧充足的条件下使用生物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