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人员信息填报情况。阿生青供图
“我做的都不算什么,应该采访我们的基层干部和志愿者们。”
4月中旬,当记者与青海省的全国人大代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工商联主席阿生青联系采访时,一开始她表示拒绝。而在后来的采访中,她讲述的也跟她拒绝的理由一样,在她看来基层干部和志愿者们比她做得更好。
1月26日,正月大年初二,正在老家哈啦直沟乡过年的阿生青从新闻报道中感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机,便先回到了工作岗位——高寨镇政府,“镇上的卫生工作归我负责,我们又是拆迁安置区,要是管理不好会出大问题。”强烈的危机感催促着她工作的脚步。她回到自己家换了一身厚衣服,就联系各村的主要负责人开会商讨防控方案。
第二天,他们结合县委县政府下发的通知,在全镇8个村11个小区设卡,开始管控人员进出,每个点都有村干部、党员、志愿者24小时值守。面对这个1.7万人的管理区域,阿生青带领干部们首先从理顺数据入手,找到工作的重点。
高寨镇位于互助县东南郊,兰西高速公路、青藏铁路横穿该镇,有西宁机场坐落,又有居民住地处于河湟新区。这样关键而复杂的交通环境,给人员流动的防控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我们排查后发现,全镇从各地返青的达到900人,从湖北来的19人,他们都是防控的重点对象。”阿生青说。除此之外,镇上的家庭宾馆、餐饮企业、培训中心等场所,也是他们防控的主要关注点。
当时,工作面临的一个直接困难,就是缺乏防疫物资。刚到值守点的时候,大家都没有医用口罩,就用普通的口罩凑合,消杀物资也是临时拼凑着用。县委县政府了解到这一情况,迅速调集全县的资源分配给高寨镇。阿生青分到的东西,她都舍不得用,看见出入的群众没有口罩,她总会送一个。而她自己,一个普通医用口罩要用几天才换,唯一的一个N95口罩,一直都留着。
“那时防控工作开始才一周,我接到通知说去平安驿火车站接一名我们村返青人员,因为物资紧张,我就和一名干部开上我的私家车,戴着口罩去了车站,到那一看人家都是穿着防护服,有专门的接送车,我马上就意识到了我们工作的欠缺。”阿生青当时手里仅有的消杀用品就是一瓶酒精喷雾,当天到达的人员里没有她们镇的,空载而归的路上,她都在想今后怎样完善人员接送工作。到镇上后,她和镇党委书记立即研究,并形成了相应方案:设置专车、安排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接人。
此外,她和干部们针对人员出入的管理,想了很多办法。从开始的进出消毒作登记,到发放通行证、限定出入的次数和时间,再到后来人员全部居家、商品不见面销售,管控的规定越来越细致,效果也越来越好。“大多数群众对我们的工作很配合,但也有不理解的,疫情期间村里有红白事,亲戚们上门来我们劝返,村民还骂我们,我们都提前做好了思想准备,绝对克制不能起冲突。”阿生青说,干部们因此受了不少委屈,却都坚守岗位,大家都说群众的生命安全,比什么都重要。
把群众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是她和每名党员干部及志愿者的第一工作准则。全镇40多名党员,150多位志愿者,40多天坚守一线,这样的工作精神也感染了他们的家人和群众。“东庄村王生成书记的家人经常给大家送饭,西庄村蔡录林书记的妻子带着孩子们捐款,还有各村的老百姓送物资捐款捐物,感人的事不计其数。”阿生青说着,眼眶渐渐湿润。
记忆中,她自己在那些日子里做的事“都不记得了”,而别人对疫情防控的奉献却仍然清晰。主动帮干部们“替班”的村民,拿着压岁钱来捐款的孩子,不计报酬的志愿者们……当初那个来吵架的村民,后来帮忙最积极。
阿生青说:“这次疫情如一面镜子,既照出了我们基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短板,也照出了人间真情,尤其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的真挚感情,让我更深爱家乡,深爱祖国!”作为人大代表,她打算参会时建言,提高基层工作者的待遇,强化大家服务群众的热情和能力。
作者:赵睿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