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家,如何优雅地向长辈介绍你的电竞工作?

2020-01-23     人民电竞


前些年有个段子:CBD里的Michael、Mary、Steven们,甭管在北上广有多风光,一到过年时节,就一个个大变活人,成了老家饭桌上的二狗子、翠花和铁蛋。


对中国人来说,春节就是最大的跨界、跨领域、跨文化社交平台,让我们剥去重甲,荣归故里;同时也使得每个人卸下重重矜持和伪装,直面最亲近、或者曾经最亲近的人。


奋战了又一年的电竞人,自然也是如此。身在一个年轻前卫,但并没有完全得到外界理解的行业里,“回家”也总是有很多故事的。


《人民电竞》编辑部在春节前夕,邀请了多位电竞从业人士,听他们讲讲,关于春节回家、关于电竞的故事。


出品|人民电竞

作者|王哲玮

编辑|Kevin

题图|网络


“我的老板和薪水都很厉害”


玛爷 新媒体运营 29岁


2017年春节,是时隔七年后,我在国内过的第一个年。


在此之前,我长年在海外求学、工作。当时也就是刚通过了国内一家电竞公司的面试,准备过完年就回国,岗位是新媒体运营。


人到了一定年纪,与长辈们交流的时间慢慢就少了,再加上长期不在他们身边,这次春节就成了一个特别“汇报时间”——更何况我要介绍的,是一个长辈们可能连听都没听说过的行当。


在美国时,我和朋友曾尝试运营一个关于电竞的自媒体。那时候,我也会向我的教授,或者有些年纪的当地朋友介绍电竞。


很显然,他们也不会是电竞的受众群体,但这对我来说却并非难事:我可以向他们解释——电竞就是一种体育比赛,就像美式足球,只要有人看,那就称得上是一种“眼球经济”。


鉴于美国浓厚的职业体育文化和氛围,即便对方不理解“为什么打游戏也会有人愿意看”,他们还是能瞬间明白,电竞是一个什么样的产业。


很遗憾,我在国内的长辈们,几乎都不是任何传统体育赛事的受众,这对我介绍电竞构成了些许障碍,但也并非不能逾越。


例如,我试着向爷爷奶奶,以及外公外婆介绍电竞:“你们虽然不看足球,但你们有很多人看足球,是吧?你们看报纸的时候,也会看到足球新闻吧?”这就对了,电竞就像足球,现在的年轻人都爱看这个。“而我,就是在干那些足球记者一样的事情。”


长辈们不懂足球,也不太明白新媒体、电竞到底是什么。我在饭桌上侃侃而谈,他们也全神贯注地听,却不发言——直到听说“我的老板和薪水都很厉害”,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对他们的反应,我并不意外,因为这个行业还太年轻了。但我自己清楚,电竞是一种最前沿的娱乐项目,融合了先进的科技、媒体形态,面向的是最前卫的受众与消费群体。


我期待在这个行业中继续探险,希望有一天,能够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与长辈们继续分享这个新世界。



“为什么不找份正经工作?”


小北 主播 23岁


我是个电竞主播,但知名度不高,没有太多人认识我。好在隶属的工会,每个月会发几千块钱的工资,目前也够我一个人花了。


其实,最大的困扰不是来自于经济,而是来自家人的不理解。自从开始做直播,父母就觉得我是“不务正业”。“什么电竞主播,不就是让别人看你打游戏么吗?”


电竞到底是什么?我尝试用各种方式,和他们解释过无数次。例如,类比“赛车”:刚有汽车时,大家都觉得这是一种“非常牛的代步工具”,没人会把车和“体育”、“比赛”联系在一起。但百年后,人人都知道F1,了解赛车运动的“速度与激情”。我信誓旦旦地向父母解释,而电竞,就是下一个“赛车”。


但他们依然不理解。现在春节回家时,为避免无谓的争吵,我尽量不跟他们谈关于直播工作的事儿。


除夕夜这种时候,直播流量很有限(顶尖大主播除外)。尤其是我这种小主播,直播间人数从平时的几万掉到几十,都不带客气的。毕竟这个时间段,大家都在看春晚嘛。


没人看,那我索性就不播了。一边心不在焉地玩手机,一边有一句没一句地和爸妈聊天。


这时,有一位直播间的粉丝发信息:“小北,想看你在直播间放烟花。我在北京加班,看不到烟花,有点儿遗憾。”


像我这种在小县城过年的人,从不觉得能看到烟花是种幸运——早就看习惯了。但收到这条信息后,我立刻决定打开直播间。


“我开直播了,马上给你看烟花。”我回复他。


没想直播了一会儿,满屏幕都在飘“谢谢”,直播间的热度也开始飙升。就这样,我一个电竞主播,通过直播一场小县城的烟花秀,收获了数倍于平时的人气。


更重要的是,我的直播间竟然在不经意间,帮助了这么多看不到烟花的人,给他们送去了难得的年味儿。


下次爸妈再问,“为什么不找份正经工作”时,或许我可以和他们分享这件小事。



“做体育相关的”


季先生 赛事解说 30岁


自16年来到上海,今年是我首次不回老家过年。


往年每次正月初二,我们都会去到外婆家。每次过去,她老人家都非常关心我的身体健康。去年正好赶上我年满三十岁,人也胖了,脸也圆了,外婆瞧见了很是开心。


我的电竞生涯始于2013年,最开始在一支战队做教练,后来尝试做解说——自小我说话就比别人快,在解说过程中极快的语速,也就成为了我的独特标签。在这之后,尽管工作非常繁忙,但过年还是会记得回家,看看外婆。


我家那边的习俗其实和大家差不多,年夜饭、走亲戚。正月十五大家一起看灯会,其他的时间,大人打麻将,我就和小孩一起,去网吧打游戏。


随着整个电竞行业的发展,应该说更多的人接触了电竞,也就对我从事的行业有所了解。虽然对于家里人,尤其是外婆这样年纪的,让她理解还是有些难度。于是,我会笼统的说“做体育相关的”,这样子老人家也就明白了——当然,这么说其实也没错,如今的电竞确实可以归类到体育项目中。


去年11月份,因为参加婚礼我回了一次家。当时就和家人商议了一下,因为工作原因,所以今年春节就不回家了。年后忙完,我会抽时间回去,探望一下外婆。


电竞的发展越来越快,我的工作也越来越忙了。


过了三十岁,我的性格没那么急躁了,我的期待也变得简单起来——我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但我目前所想所做的,就是把生活过好,把工作做好。这可能是简单的愿望,也是每个人心中所想吧。



“这是他的工作”


老九 创业者 38岁


每年回西安过年,除了在家,就属待在网吧的时间最长。


很多年以前,母亲就对我这样的行为不以为然了,觉着一个“不就一个游戏,能有什么好玩的?”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已经是一名丈夫和父亲,但我的工作好像还是与“跑网吧”,脱不开关联——我是一名创业者,方向是现在年轻人最炙手可热的电竞。


也正因如此,我这一把年纪,一过年还能理直气壮地往网吧跑,在充满成年人气息的春节里,开上一把“黑”。


像很多年前一样,妈妈依旧对我怨声载道:“都多大人了?还去网吧?”大抵在他们的印象里,网吧仍旧是“坏孩子”去的地方;而“年近不惑”的我,在他们眼里,也还是那个“坏孩子”。


某次春节的饭桌上,我认真与母亲探讨了这个问题。


我说,作为一个30多岁的成年男性,我应该从事什么娱乐项目?打麻将?喝酒吃饭?KTV唱歌?


“所有您能想象的娱乐方式都没有网吧,那是因为您不了解。”我振振有词,其实去网吧打电竞的好处特多——省钱,健康,安全,绿色环保还能增进哥们友谊。哪样比那些又贵又累人的娱乐项目差?我加重了语气,“最重要的,电竞现在是我的事业,是我吃饭养家的家伙。您总得支持下吧?”


老妈若有所思,从此再没过问“这么大人,为什么去网吧?”。甚至有时候,当我爸埋怨瘫在沙发上的我,“别成天抱着手机看游戏”,她还会站出来替我“挡枪”:“这是他的工作”。


说实话,我看电竞比赛,自然不全是为了工作,但我也乐得她这么理解。


一种生活理念冲突,一次互相达成理解,这就是我和父母之间关于电竞的小故事。不知道以后等我的女儿长大了,我们之间会不会有新的故事。



“这东西再好,也是游戏”


小陈 记者 27岁


“我儿子是记者,做体育的。”


过年时,父亲常出去应酬。每当有人问起“你儿子是干嘛的”,他总会这样敷衍地回答。


其实我能理解,他在机关单位里干了一辈子,对于游戏和电竞这样的“新物种”,或多或少有些抵触。


“游戏总不能玩一辈子,你能不能找个正常工作?”一次喝了酒,父亲来到我的房间继续念叨,“你看人李司的儿子,做代购都快做成产业了,你什么时候才能有点出息?”


“我就喜欢做这个,而且这两年电竞发展真很好。”当时我正在看一场比赛,头也没回地争辩。


“这东西再好,也是游戏。你能不能别玩那游戏了,认真听我说话,行不行?”


我不得不把注意力从显示器上移开——这是一场《DOTA2》Major总决赛,跟我的下一篇稿件选题,息息相关。“我没在玩,我稿子要写这个比赛,您让我看完,行不行?”


“游戏比赛有什么好写的,写了也没人看。”


父亲因为工作关系长期驻外,只有逢年过节,我才能和他见上几面。但糟糕的是,我们屈指可数的几次“会师”,基本都在这样的角力中度过——从我大学毕业就开始了,年复一年。


我知道父亲很厌恶我抽烟,但那天我就当着他的面,毫无忌惮地从抽屉里掏出一包,有些挑衅意味地点上一根,慢慢吐出一口烟,飘在空中——正好,屋里就是这么个氛围。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当时到底在逆反些什么。


虽然我真的很想就此摔门出去,但看到父亲怔怔地看着我吞云吐雾,眼神因为失望而黯淡下来,到底还是有些于心不忍。我只能悻悻地掐灭烟,重新把聚焦点转向显示器,“您别管我,我就这样了。”


“有你后悔的一天。”他转身出去,轻轻地帮我关上了门。



“他以后要进国家队的”


阿外 职业战队分析师 34岁


前两年过年,对我来说确实有些尴尬。因为能很明显地感觉到,大家都在顾虑我的感受,小心翼翼地不把话题引到“工作”上。


长期熬夜、收入微薄、个人时间几乎为零……这就是我当时的工作状况,连自己都很惊讶,一个年过30、已经成家的男人,怎么会落魄到这个地步。


那会儿我的工作是电竞赛评师,类似篮球届的苏群、杨毅,在一场比赛结束后进行深度点评,从技术层面帮助粉丝和观众更好地理解一场精彩赛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问题是,即便在方兴未艾的电竞中,这行当也是“冷门中的冷门”,没什么人来做——或者说,就算以前有很多人做,也早就因为寒碜的收益,顶不住离开了。


那两年,因为黑白颠倒的作息,也因为不想一遍遍地和人解释,我过的是种“隐居生活”。哪怕是过年这种时节,顶多也就和父母、岳父母吃上几次团圆饭,然后在极其体谅我的家人面前,忍受内心煎熬。


“少熬夜,注意身体。”这是他们和我说的最多一句话,但这也让我觉着自己更加无地自容——要知道,过去我也算是个拥有体面工作和收入的“小资”,如今却只能让家人担忧。


幸好自己的坚持,最终还是有回报了。一家知名的职业电竞俱乐部,给了我一个技术分析师的岗位,收入和作息都有了很大改观。


里子有了,面子好像也就跟着起来了。我的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观,更愿意和家人朋友们敞开心扉,让他们了解我的工作,以及电竞行业这两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更愿意跟着自己的太太出门了,微笑地看着她“骄傲”地向朋友介绍,“我老公在一家很有名的电竞俱乐部,有超多粉丝的。”


又是一年春节回家,但这次我不是躲在自己房间内,而是和父亲一起“饶有兴致”地研究各种电竞新闻:国家统计局将电竞正式划归体育项目、电竞登陆雅加达亚运会、国际电竞联合会成立……


“没想到这玩游戏,还真是个事儿。”正在收拾衣服的母亲从身后经过,插进我们爷俩的交流中。


“那可不,儿子以后表现好,他可是要进国家队的。”父亲歪头回应。


说实话,我还真不知道所谓“国家队”的门路在哪里,我只知道,自己想沿着这路继续走下去。



一个行业和一个人的成长,其实是类似的。成年了,你就要褪去一些天真,懂得责任的重量。


新春佳节,亲朋相聚,举杯助兴。每个人离开家,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回家。


祝福所有努力奋斗的电竞人,新春快乐,身体健康。


同时,也欢迎大家在评论中留言,分享各自与家人的电竞故事,后续我们会择优刊登。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Y5116W8Bgx9BqZZIOF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