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智能手机市场,三星、华为和苹果已多年占据市场销量前三名,而且这三个品牌主要以高端旗舰机型为主:三星的 Galaxy S 系列和 Note 系列、华为的 P 系列和 Mate 系列、苹果的 iPhone,价格基本都在 4000 以上,一些版本甚至过万。
以苹果为例,今年推出的 iPhone 11 系列,入门版 iPhone 11 起售价 5499、iPhone 11 Pro 起售价 8699、iPhone 11 Max 起售价 9599,虽然价格高昂销量却依旧火爆。iPhone 攫取了智能手机市场大多部分利润,甚至一度达到 90%。高售价树立了高端形象,高额利润使得企业有更多资金投入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形成了良性循环。
在智能手机行业,打价格战、薄利多销的市场策略是不能持久的,占领高端市场才有未来,国产手机厂商们很清楚这一点。于是多年前国内手机厂商相继发力,推出各种旗舰机型,试图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有所收获。然而除了华为把手机从千元档卖到了如今的 5000 元,其他品牌并没有太多改变,一些品牌越卖越便宜,甚至倒闭消失。变曾经被寄托厚望的小米,发布的 Note 系列和 MIX 系列,也都不尽如人意。
1999元的搅局者
2011年末,小米1以 1999 元的价格进入市场,号称配置、性能与三星等 5000 元档安卓手机相当,以性价比优势迅速打开市场。加之以饥饿营销、预约抢购,维持了很高的热度,黄牛的推波助澜更是造成新机一机难求。1999 的价格维持了好多年,直到小米 6 价格才将价格提高到 2299元,如今最新的小米 9 Pro 5G 起售价则为 3699。
红米低价跑量跑出国内第一
2013 年小米推出红米品牌,进军低端手机市场。 红米依靠低价策略横行市场,2015 年 3 月发布的红米 2A 甚至卖到了 499 元,甚至挤压了山寨机的生存空间。2014、2015 年小米销量一度跻身全球第三、国产第一,但是销量主要来自低端的红米品牌,据估计当时红米品牌贡献的销量占到小米总销量的 80% 左右。
红米品牌为小米带来了巨大销量,利润却寥寥,并且侵占了许多小米资源,却无法提升小米形象。小米的品牌又一次打上了廉价低端的烙印,以致于此后再也无法摆脱“学生机”、“XX专用机”等大众标签。
推出 Note 系列和 MIX 系列
2015 年小米推出 Note 系列,2016 年小米推出 MIX 系列,都试图冲击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但明显已经错失了最好时机,此时智能手机市场已经非常成熟,人们对于品牌印象已经固化了。2013 年也许是个机会,但小米在彼时选择了红米,在低端发力。
另一方面,相对于华为、三星等大厂,小米采用代工模式,研发能力相对薄弱,供应链受到限制,产品也不尽完善,用户评价不高。比如小米 Note 碰上了骁龙 810 发热问题;小米 Note 2 的 LG OLED 面板颗粒感严重;小米 Note 3 更是直接沦落为线下中端机。
小米 MIX 除了第一代惊艳亮相后,之后推出的几代平平无奇,MIX 3 的滑盖结构更是受到许多吐槽。最近推出的 MIX Alpha 手机更是在玩概念,售价 19999 元上市遥遥无期。
雷军
有人认为小米的定位与其创始人兼 CEO 雷军有很大的关系。虽然身价百亿,但雷军标准的理工科形象加上湖北普通话、不遑多让的英语水平,塑造了一个亲民形象,很难将他与高端联系在一起。在小米初期,由于缺乏技术优势,性价比就成了小米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早期雷军卖力宣传的重点。也许小米从一开始创建就注定与高端市场无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