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养殖肉鸡的朋友都知道,夏季养殖肉鸡采食量低,出栏时总要比其他季节的料肉比高,辛辛苦苦忙活一批鸡,到头来没有赚到钱,这种情况是跟肉鸡的生理特点、天气原因、饲养管理技术方面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下面从这三个方面给大家做个简单分析。
鸡的体温在40.9-41.9度之间,每分钟心跳150-170次,没有汗腺。机体散热靠深呼吸气流将体内热量带走。再次是通过头部鸡冠、爪、腿及体表皮肤直接散热,由于背部和两侧羽毛较多,爪、鸡冠、肚皮成了散热最重要的部位。当体温随着外界气温逐步升高后心跳会加快,出现张口呼吸现象。当高温持续时间过长后,因呼吸频率高、气流进入肺和气囊的量减少,体内蓄积热不能及时排出,体温升高,蓄积一定程度后造成过度热应激而死亡。热死的鸡体温高、肺部淤血、肝肿大、心肥大,明显的血液循环出现异常。
鸡虽然肠道短,但其消化能力很强,因为具有天然的粉碎机器--肌胃,以及其肠道具有逆蠕动功能。肠道内不同位置的PH值和菌群种类也不同,夏季高温,通过饮水排泄带走热量。大量饮水会造成肠道菌群失调,逆向蠕动功能降低,消化能力下降,最终导致采食量下降。
夏季白天鸡舍实际温度一般会比目标温度高,部分热量也会蓄积在鸡体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容易造成笼养肉鸡后期的密度普遍偏大。再加上鸡后期采食量大,这样多种因素造成体内热能过高,机体散热难度增加,机体为了自我保护,就会减少采食。
夏季中后期采食量低是因为外界气温偏高,鸡舍内温湿度也难调到最适温度,鸡群长期处于热应激状态下,会出现鸡群饮水增加,采食量下降现象。热应激会对机体造成损伤。热应激指数越大,损伤越大。
热应激指数155是临界值,150或更低时鸡受到的热应激相对小,当热应激指数达到160-165之间开始出现死亡,达到170以上时会出现大量死亡,并发生严重经济损失。
热应激指数=环境温度(摄氏度)x1.8+32+相对湿度(RH%),例如:环境温度达到32℃,舍内湿度为75%时,热应激指数是164.6,鸡群就已经开始出现死亡了。其次,后期采食量低和通风也有关,风速小或者有通风死角时,风冷效应降低,造成整体或局部体感温度偏高。就像我们夏天开风扇,周围温度虽然没有下降,但是我们感觉凉快了,这就是风冷效应。
综上所述,夏季养殖肉鸡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热应激,想要提高采食量,降低料肉比,根源在于热应激的问题,天热采食量低,考虑怎么样可以少吃多长?更多的关注是饲料本身,肉鸡后期饲料特点是能量高,蛋白低。在现场可以添加VC、葡糖糖、龙昌胆汁酸来缓解热应激。
研究发现,胆汁酸可显著提高热应激肝脏中SOD活性与GSH含量,对肝脏的氧化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王守开等,2019;李磊等,2017)。胆汁酸抗热应激还表现在,能增加热应激条件下肉鸡的采食量和饮水量,减少血清中T3和皮质醇的浓度,降低肝脏中HSP70蛋白的表达(付长其等,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