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栽芍药设施栽培
芍药花大色艳、花色繁多、花型丰富,芳香馥郁,观赏价值高。一般4月上旬现蕾,5 月上中旬开花,花期25天左右。盆栽芍药设施栽培可将花期提早至春节前后,丰富年宵花种类。
准备工作
基质 盆栽芍药常用基质栽培,一般要求疏松、肥沃、腐殖质含量高,肥效持久而又宜排水。常用基质配方有泥炭∶蛭石∶珍珠岩=3 ∶ 1 ∶ 1 或泥炭∶蛭石∶园土∶松针=5 ∶ 3 ∶ 2 ∶ 1。花盆 芍药根系发达,应选用较深广的花盆,盆径一般为25 ~ 27cm,高28 ~ 30cm。
品种 一般选用成花率高,花型端庄,花色鲜艳,株形中等、紧凑、健壮、直立,抗病性强的早花品种。常用品种有‘大富贵’、‘莲台’、‘朱砂判’、‘大红袍’、‘粉玉奴’、‘白玉冰’、‘铁杆紫’、‘金带围’、‘美菊’、‘春晓’、‘锦旗耀银辉’等。
种苗处理 上盆前2 ~ 3 天起苗,晾晒至根系变软,清除残枝及泥土,用800 倍液75% 甲基托布津液浸泡消毒15分钟,晾干后根部喷100ppm 的生根剂(ABT)。
催花前处理
上盆 将处理好的种苗置于盆中,扶正,填埋基质至芽微露。
冷藏 芍药有深休眠特性,需低温打破休眠后才能萌发生长,温度一般为0℃~ 2℃,湿度一般80% ~ 90%。上盆后早花品种需要冷藏25 ~ 30 天,中晚花品种需要冷藏40 ~ 50 天,即可达到低温要求。
催花时间 早花品种需生长60 天左右才能开花,中晚花品种则需80 天左右,可根据计划上市时间进行催花。
催花技术
温度 芍药移入温室后应分阶段逐渐加温,起始温度不宜低于芍药萌动生长的最低温度,一般为8℃~ 10℃。芍药最适生长温度为20℃~ 25℃,高于30℃对其生长不利,昼夜要有温差,但
温度变化不能太剧烈。前期( 拔节期)温度应控制在白天12 ℃ ~ 15 ℃, 晚上7℃~ 10℃,约10 天。中期(立蕾期)温度应控制在白天15℃~ 20℃,晚上11 ℃ ~ 14 ℃, 约15 天。后期
( 花蕾膨大期) 温度应控制在白天20 ℃ ~ 28 ℃, 晚上14 ℃ ~ 18 ℃, 约20 ~ 25 天。
光照 芍药一般是短日照(8 ~ 9小时) 分化花芽,长日照(12 小时以上)时花蕾发育和开花。芍药喜光,光照充足,则生长繁茂,花色艳丽,光照度为3000 ~ 5000lx 即可满足要求。光照不足时花蕾发育迟缓,叶片生长加快,开花不良,甚至催花失败。冬季设施栽培芍药,日照短,光照弱,再加上保温设施遮光,因此,必须进行人工补光。通常清晨太阳升起前需补光2 小时,太阳落山后需补光3 小时,阴雪天根据需要可全天补光,以保证每天光照时间达到14 小时。
湿度 芍药催花一般要求空气湿度为60% ~ 80%。湿度偏高易引起枝叶徒长,植株纤弱,抗病性差,抑制花蕾生长,引起败育,促发病害等。一般常需通风透气或使用除湿设备。
施肥 一般基质中可加适量有机肥或磷钾肥,催花过程中定期喷施或灌施营养液。营养液灌根时,遵循不干不浇、浇则浇透的原则。花盆内基质手握成团、落地即散时即可浇施肥水,浇后应及时疏松基质,以降低基质湿度,增加透气性。
病虫害防治 常见病害有根腐病、
灰霉病、炭疽病和茎腐病四种。防治措施主要是应做好对种苗、冷库、温室的消毒及芍药生长中定期的消毒等。冷库和温室在使用前应打扫干净,然后用45% 百菌清烟熏剂熏蒸,密闭24 小时后通风两天。为预防根腐病,可在芍药栽植后浇入70% 甲基托布津800 倍液或50% 代森铵200 倍液,催花过程中再灌根2 ~ 3 次。为预防灰霉病、炭疽病、茎腐病,在芍药进温室当夜封闭温室,并用45% 百菌清烟剂熏蒸,催花过程中可再熏蒸1 ~ 2 次,同时每隔8 ~ 10天用75% 百菌清600 倍液,70% 甲基托布津800 倍液,或65% 代森锌600 倍液对植株喷雾进行预防。
激素应用 芍药催花过程中适当运用激素可提早开花,提高催花质量。赤霉素(GA3) 主要是处理盆土和抹芽,为打破休眠,一般在上盆后2000ppm 溶液浇灌,当花蕾直径0.4cm、0.8cm 时
分别用60ppm 溶液涂抹花蕾,花蕾直径1.2cm 时再用1000ppm 溶液涂抹花蕾1 次。生根剂(ABT) 可促进新根的生长,一般用100ppm 溶液喷根至淋漓状态。多效唑或缩节胺可控制株形,前期每株根施2g 多效唑,后期喷施0.015%的多效唑或缩节胺。在催花后期间隔10 天喷施6000 倍液爱多收两次,可提高芍药的成花率,确保盆花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