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最顶尖的生物学家,更是最恩爱的伴侣!

2019-05-15     科学巨擘

合拍的科学伉俪

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来自同一所大学,毕业后同时被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录取,就读期间同时从物理系转到了生物系,并且从助理教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的过程当中,他们也是巧合地同一年晋升,1984年,他们又一次同时被美国霍德华.休斯医学院聘为研究员。1996年,他们同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是唯一一对华人美国科学院院士夫妇。他们就是来自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的詹裕农,叶公柕夫妇。

生于大陆,成长于台湾

詹裕农,江西省玉山县冰溪镇人。父詹腾荪,母郑美珠,均毕业于中正大学。1945年,父母迁居江西泰和县。叶公杼则出生于福州,父母都是会计出身。建国前,两人均随父母定居台湾。

我的年龄对物理学而言太老了

詹裕农和叶公杼都是台湾大学物理系的毕业生。当时,受到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和杨振宁,以及著名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的影响,物理是一个热门专业。而叶公杼选择物理还有一层原因,她在念女中时,一位同学的哥哥说,大学中的物理系和电机系不适合女生,她听了很不服气。

1967年,20岁的叶公杼参加了比她大一个月、高一个年级的詹裕农的毕业旅行,爱情在这对年轻人的心中生长。

1968年,叶公杼毕业,詹裕农服完了一年兵役,他们同时被加州理工学院录取。

1970年,对生物学产生兴趣的他们双双转到1969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生物系教授戴尔布鲁克(Max Delbruck)门下。戴尔布鲁克早期也是搞物理的,对半路出家的这对年轻人给予了很大支持。物理系的指导教授曾问叶公杼:为什么转系?她回答说,“我的年龄对物理学而言太老了”。詹裕农也提到,搞理论物理的通常在20多岁时创造力最强,而他23岁了还没有将在物理学上有所建树的迹象。

1971年,詹裕农和叶公杼结为百年之好。

1974年,拿到博士学位后,夫妇俩在生物系另一位搞物理出身的著名教授班瑟(Seymour Benzer)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这一年,他们再一次“结合”:成了科学研究上的合作伙伴。

1977年,夫妇俩到哈佛大学医学院库夫勒(Stephen Kuffler)教授实验室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他们一路由西海岸的加州开车到东海岸的波士顿,车上带着的除了刚出生的女儿之外,还有实验材料:各种各样的突变种果蝇和培养皿。

“大家都还记得这件事情”在他们的学术生涯中,夫妇俩惊人地“合拍”。1979年,他们同时被旧金山加州大学聘为助理教授。1983年,同时晋升为副教授。1984年,同时被著名的霍华德·休斯医学院聘为研究员。1985年,同时晋升为教授。1998年,同时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后来,又同时获得了生物物理学会颁发的Cole奖。

1986年,他们抢在其他实验室之前,在世界上率先克隆出一种钾离子通道(钾离子进出细胞的通道)基因———Shaker基因。

院士意味着什么

1995年,叶公杼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但因詹裕农未获提名而婉拒,直到第二年詹裕农也获得提名后才接受。

记者提起这件事情时,夫妇俩都笑了。“事情都是一起做的,不应该一个人(获得荣誉)。”叶公杼说。

当问到院士的头衔有没有在研究经费申请等方面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时,夫妇俩说,在美国,人们不会把院士头衔看得那么重,更不会因为你做了院士就容易申请到经费,实际上,一些院士在申请研究经费时照样被拒绝。

当选院士无疑是一种荣誉,但在夫妇俩看来,院士也是一种责任,“主要是做服务的”。叶公杼举例说,院士有义务为美国科学院的院刊《PNAS》编辑和审阅稿件,她本人就做过这份学术期刊的两任编委。此外,院士也有责任为政府和公众服务,比如参加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组织的相关领域的咨询工作等。

关于诺贝尔奖

2002年底,华盛顿大学的饶毅写了一篇题为《二十一项值得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工作及科学家》的文章,其中提到了离子通道的研究,“洛克菲勒大学的Roderick MacKinnon,(第一个绘制出)钾离子通道的结构,可以单独得,也可以合得。合得者不确定,如果就钾通道而言,叶公杼和詹裕农有可能……”

一年以后,诺贝尔化学奖名单揭晓,获奖的是麦金农(MacKinnon)和一位从事水通道的科学家,叶公杼和詹裕农榜上无名。

在一些学术会议上,时松海被人多次问起同样的问题:詹裕农和叶公杼对评奖结果有什么反应?“我和裕农聊起过这方面的话题,他对获奖者表示出衷心的祝贺,”时松海说,“我想绝大多数华人科学家认为他们的工作值得获奖,因为他们在钾离子通道方面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我也觉得有一天他们的工作会得到更大程度的认可”。

詹裕农则是这么看待诺贝尔奖的:“评价科学家的一个办法是,如果某人没有投身于生物学研究,而是选择了律师或者别的职业,生物学的发展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如果没有什么影响,说明这个人的工作是无关紧要或多余的。我再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爱因斯坦没有做物理学研究,物理学的发展可能就会延迟许多。”

当时,在华人中,尚未出现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詹裕农说,早期华人科学家多从事数理化方面的研究,10年内有没有人得生理或医学奖很难说,但10年以后肯定会有华人得到,因为目前有很多华人生物学家在同龄人中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

夫妻档的甘苦

在科学界,“夫妻档”并不少见,但像詹裕农和叶公杼那样,在研究中紧密合作,并且双双当选为院士的并不多见。

詹裕农和叶公杼的一双儿女小时候都喜欢画他们研究的果蝇。对于孩子们的职业选择,夫妇俩并不强求。

为了照看孩子,夫妇俩约定好不同时出门开会,通常还自我限制每个月最多出门一次。由于他们的实验室有离子通道和果蝇发育两个研究方向,到后来慢慢变成叶公杼只去有关离子通道的会议,詹裕农只去有关神经发育的会议。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ugaEGwBmyVoG_1ZH2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