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那栋电梯都安装好了,这下肯定不得搬家了,就准备在这里养老了……”家住红星苑1栋4楼的李大姐和家人聊起搬家的事,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和她有一样打算的还有红星苑的其他住户们,“增设电梯”实实在在地成了最近小区里的热门话题。
近日,记者走访位于望江路街道临江东路社区的红星苑小区了解到,目前该院落5栋住宅共计14个单元楼里,已经有3栋4单元等楼栋的增设电梯投入使用,另外1栋2单元在内的4个单元楼的电梯正在调试之中,而其他单元楼居民们翘首期盼,紧锣密鼓地推进相关工作。
日前,记者来到红星苑小区3栋4单元,跟随该小区业委会主任卞元刷卡进入电梯,选择要进入的楼层即可。“上楼必须刷卡电梯才会运行,这是保障大家的安全……”卞主任介绍道。和常规电梯不同的是,增设的电梯上下只有四个选项按钮可操作,比如要到7层可以按数字6,到达的是6、7层的中间层,方便居民上下。
言语间,不到20秒电梯就来到了6、7层的中间层。出电梯后,6楼的住户往下走几步梯就到了门口,而7楼的住户则需要往上走几步。卞主任介绍道:“一方面这样可以减少对原有建筑的改造,二则降低了增设电梯的成本。
“我本来腿脚就不是很方便,这下电梯安装好了回家很方便,刷卡进门也很安全。”家住该小区的7楼的太女士这样表示。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旧院落自主增设电梯切实回应老百姓的需求,解决居民尤其是老年朋友回家最后一步的问题。今年以来,红星苑小区一口气增设7部电梯,成为辖区老旧院落自主增设电梯的典范,周边小区纷纷前来‘取经’。
“各位邻居晓得不,现在安装的电梯,政府要补贴20万元?我们这么老的房子安装电梯得不得影响安全?我们住在四楼的,安电梯的话要出好多钱?”每一个问题都是电梯增设过程中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为了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红星苑小区各个单元楼在业委会的支持帮助下,在增设电梯之前先把每个单元楼的业主微信群建立起来了,就居民最关心的安全和费用问题,大家在微信群这个线上平台上沟通交流,解决问题,齐心协力推进电梯增设工作。比如在大家的费用分摊方面,以1栋2单元为例,参考其他先行试点市县的经验,大家通过线上微信群沟通、线下业主会议决策,最后公示10天的方式,大家在费用方面达成了共识:一二楼不出,三楼及以上则以0.6万元为基准,往上一楼增加0.6万元。
比如住在3栋4楼的李女士在此次电梯增设中共交1.2万元,住在7楼的太女士家则交了3万元。“有了政府的补贴,我们每一层的住户出的费用降低了不少,大家都比较满意……”居民纷纷这样表示。
大到选哪家电梯公司的产品,电梯内部风格,小到电梯卡的样式以及后续管理,红星苑小区始终遵循居民做主的原则,通过线上微信沟通,线下居民签名“拍板”,电梯安装过程做到透明公开。“成立监督团队,动工之前必须签约安全文明施工承诺书,不影响居民的正常出行……”小区业委会负责人卞元介绍道。因此在已经安装调试的7部电梯里出现了载重800公斤到450公斤不等的非标准电梯,一切都是因地制宜。
迷你电梯将在这里“诞生”
事实上,从2015年省市出台相关政策开始,作为小区业委会负责人卞元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他带领业委会团队以及热心居民不断向先行试点区实地参观电梯增设情况,解答居民疑惑;同时研究学习相关政策,并和小区实际相结合。“这个过程就是让自己不断学习的过程,强迫自己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卞元这样介绍道,尽管他今年已经是79岁高龄的老人。
从质疑、观望到支持、促进,小区居民对自主增设电梯有了明显变化,尤其是随着小区前三部电梯的投入使用,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到支持电梯增设的队伍中。“我们小区出门就是公交站地铁站,旁边就是锦江和城市音乐厅,现在老房子又安装了电梯,我们舍不得搬走了!”居民李大姐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武侯融媒记者 张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