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又魔幻,这剧我想给六星

2020-02-01     剧蜀黍

按理说,因为文化差异,外国人是很难拍好中国历史的,尤其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特殊时期,然而从《末代皇帝》开始,这个偏见就已经逐步动摇,因为这部电影真的是非常经典,几乎完全还原了那个时期皇帝和周遭人的状态,更是还原了溥仪颠沛流离的一生。

所以,听说有部日剧描绘了100年前的大上海时,剧姐就满怀期待地去看了。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集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上海游记》,剧名把地点和人物都说出来了,这部剧讲的就是100多年前芥川龙之介去上海的所见所闻。

在讲剧情之前,先介绍一下芥川龙之介。

他是日本的大文豪,大正时代的著名小说家,他和夏目漱石、森鸥外并称为20世纪日本文坛三巨匠,以他名字命名的“芥川奖”是日本最著名的文学新人奖。

他的小说篇幅都不长,情节离奇诡异,多揭露社会的丑恶,一般写这种小说的人,不是愤青就是心思敏感,芥川龙之介属于后者。

他一生颠沛流离,深陷病痛和情绪问题的困扰中,35岁时自杀,因此又被后世称为“英年早逝的鬼才作家”。

他短短的一生中创作了150多部小说,《罗生门》《竹林中》都是他的经典代表作,黑泽明那部《罗生门》就改编自他的小说。



这样的一个天才,既敏感又浪漫,由于自幼浸淫中国文学,非常热爱中国文化,所以对中国有着颇多浪漫的幻想。

1921年3月,29岁的芥川龙之介以大阪每日新闻社海外观察员的身份,来到中国访学,一路从上海到苏杭、南京、北京、长沙、郑州、洛阳、天津等二三十个城市游览,在中国生活了4个月。

他的第一站就是上海。


然而当时的上海,各股势力蠢蠢欲动,贫富差距非常大,有钱人纸醉金迷,穷人苟延残喘,整个上海都呈现出一股混乱的割裂感,这对于将中国视为理想国度的芥川龙之介,明显不够友好。

所以《上海游记》中,他的用词并不算很友好,甚至一度被认为的黑中国,但是想想也知道那种心理落差,以及,他描述的东西其实还算挺客观的。



这部《异乡人》虽然改编自《上海游记》,但是笔触和态度要和缓得多,也加入了一些原创的角色和情节,很好地还原了大上海的状态。

这部迷你剧只有2集,每集40分钟,加起来也就一部电影的时间,但是用心程度并没有因此减少,而这,从豆瓣评分也能看出来。

一部写中国的日剧,评分8.6,可见大家的认可程度。



饰演芥川龙之介的是松田龙平,喜欢看日剧的应该都看过他的作品,《四重奏》《我们不能成为野兽》都是很不错的大热剧。

这位算不上什么花美男小鲜肉,但是胜在气质好,饰演作家芥川龙之介真的是非常可。



介绍了这么多,现在开始说剧情,但是严格来讲,这部剧并没有什么剧情。

所有的剧情概括起来就是:芥川来到上海,这里逛逛那里走走,见了大上海正经的和不正经的人,最后颇多感慨的故事。

他和任何一个出来旅游的人一样,逛街,吃饭,走街串巷,去红灯区,见大人物,随手拿出本子记录,努力了解这个他心仪已久的国度。



而1921年的上海,最初并没有以一个体面的状态迎接这个小粉丝。

马路很宽敞,但人多车多,各个国家的人都来去匆匆,显得拥挤又琐碎。

河面上船只密集得无法看到河水,街边一侧是高楼大厦珠光宝气,另一侧可能就是贫民区,这条街道干净,拐过去也许就能看到乞丐躺在垃圾堆边休息,身上是各种脏污和溃烂。

黄包车车夫会伸出不太干净的手询问旅人是否乘坐,然后得到一连串的“不要不要”。

“不要”是芥川来到中国后,学会的第一句中国话。

他一下码头,迎来的就是这样吵闹繁杂的城市。


真实又魔幻,这剧我想给六星


第二眼,他看到的是繁华。


上海确实是个繁华的大都市,这个城市被来自各国的新鲜物件和建筑理念分割着。

不过芥川开始喜欢穿过小巷,去逛街,去庙会,去感受风土人情。

他喝酒,去花楼,看京剧演出。

最开始,他觉得京剧有点吵,像是外面吵吵嚷嚷的大街,让人烦躁。

但是后来,他渐渐理解了这门艺术。



那时候京剧算是大家比较认可一项娱乐活动了,戏园子的门大敞着,进出都不需要门票,等你听了几段以后,才会有人来收钱,如果你觉得唱的不好,可以直接拂袖而去。

芥川没有走,他被《霸王别姬》惊呆在当场,惊呆他的人,是风华绝代的绿牡丹。

绿牡丹本名黄玉麟,是唱旦角的,一颦一笑都优雅动人。

芥川也是受到感染,去后台拜访时才知道这原来是个男人,而且是个挺端庄见过世面的男人。



只不过,在众多讨生活的人中,绿牡丹这样的角儿已经算是非常难得,大部分人都是苟延残喘,没办法体面起来。

比如芥川遇到过一个卖花的老奶奶,缠着他让他把花都买走,即便芥川已经学会了“不要不要”,却还是没能拒绝掉,最后只能买下了那些花。



这边老奶奶“欺负”芥川这个看起来好脾气的外国人,那边就有人把老奶奶的花篮踢翻,鲜花在军靴下变成花泥,老奶奶也不能说什么,只能讷讷地去捡篮子。



除了这种软磨硬泡的,还有当街施暴的,斗殴的,坑蒙拐骗的。大家过得都不容易,夜夜笙歌的大都市下面,是路边经常出现的饿死的人。



更差的还有鸦片一条街,这是一条昏暗的小巷,里面挤满了各种姿势瘫坐的吸食鸦片的人,不分昼夜地堕落着,让人不想要靠近。

如果是不得已必须从这里走,总是要皱着眉头用手绢捂着口鼻,嫌弃地快点穿过。



不过芥川毕竟还是浪漫的,他总会在这不堪的现实中看出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比如说窄小拥挤的弄堂,在他看来是带着生活气息的,坐地乞讨的乞丐,在他眼中却像是世外高人。



他总是幻想着那乞丐是武侠小说中的大侠,只是让他不明白的是,他身后两段意思截然不同的文字。

一边是大白话,写自己为何有此境遇,希望好心人施舍,另一边则是一首诗,写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



这部剧里还有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露露。


说到露露就不得不说到另一个芥川总去的地方——妓馆。

这里和街头一样,有着繁华和低微的交融。

一方面,这里处处吴侬软语,纸醉金迷,是多少阔少消遣的地方,到处都是温柔乡,然而到处也都是命苦的人。



芥川有一次被人带到妓女馆,是为了找老板娘算命。

他之所以来到中国,其实是因为在国内有个旧情人,分手后对他死缠烂打,带着个婴儿到处说是他的孩子,让他烦不胜烦。

到了中国,他听说有个妓馆的老板娘很会算命,于是就想算算这桩心结。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老板娘没出现,而是让她的徒弟露露来接待的芥川。



露露是个男妓,帮芥川算命的方法类似于“鬼上身”,虽然芥川的旧情人并没有死。

这次见面给芥川的感觉并不好,但是露露后来道歉,还是让芥川觉得这个男孩可交。

露露是个聋哑人,又是个男妓,按理说并没有什么地方可以让芥川这个大文豪感兴趣,然而事实上,正因为遇到的是观察敏锐心思敏感的芥川,露露才能吸引到他。

露露会写字,会作诗,心怀抱负,并不是个普通的男妓。

芥川更是惊讶地发现,乞丐身后那首自陈抱负的诗,就是露露写的。



他俩就这样成了知音好友。芥川的颇多感慨都讲给露露听,也帮助露露长见识,他送书给露露,劝露露千万不能碰鸦片。



露露也让芥川发现,不能轻视妓馆里的人,这里有抱负有理想的人并不少。

其中之一就是玉兰。

玉兰是湖南人,性子很烈,她曾经的男朋友被诬陷为叛国斩首,玉兰目睹了行刑过程,然而她并没有嚎啕大哭,也没有受到惊吓,而是用给男友买的核桃酥沾了男友的血吃下去。



有人说这是受到鲁迅文章的启发,但事实上,这里的角色虽然是原创的,但是沾血吃核桃酥的情节却是芥川作品中有的(不过是其他作品)。

而玉兰沾血吃核桃酥,是为了让爱人的血在自己身体中继续流淌。虽然这个从现代生物学角度来说是不可能的,但是在100年前的妓女心中,这就是她的念想和信念了



芥川听后非常感慨,然而没想到没过多久,同样的事就发生在他身上。

他想买一些书送给露露,路上遇到了宪兵队镇压工人游行,现场发生了流血事件,但是芥川并没有多注意。

等到他来到妓馆,想把书送给露露时,才知道露露参加了刚刚那场被镇压的工人游行,而他已经被宪兵队打死了。



这一次,玉兰又一次到了露露陈尸的地方,用核桃酥沾了鲜血带回来给大家分吃,芥川也吃下了带血的核桃酥。



这次事件,让芥川变了很多,他开始拜访一些著名的知识分子和革命家,这里面每一位都是以后响当当的人物,他们一起改变了历史。

而这一次次的拜访,也让芥川看到了中国变革的希望。



芥川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这部剧以一种近似于纪录片的视角,全方位展现了上个世纪初的上海,而且完成度非常高。

无论是服化道,还是场景和细节,都真实得像是穿越回去拍出来的。

无论是满大街不同的国旗、不同国家的人、各式各样的车,还是娱乐场所的灯红酒绿,小巷子里的拥堵和惨不忍睹,都非常接近真实,每一帧画面都是复古的气息。

即便只是在主角走过时匆匆扫过的几秒,也都拥挤着巨大的信息量。



画面也没有特别的调色和打光,只是用自然光和灯光,有时候画面过于昏暗,却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状况。



还有各种习惯、台词、称呼,也都尽可能地还原。

男妓用的是“相公”这个词,是清末对于男妓的称呼,富裕之家叫陪酒女或者歌女时,会写一张“局票”去请人,说实话,咱们本土的很多电视剧都做不到这一点,不少东西都直接简化了。



人物也都非常考究,不说主角芥川和那一沓子有据可考的革命人士,单说那些只出镜几分钟甚至几十秒的路人,都演得活灵活现。

表情麻木身上脏污的黄包车夫,混乱的街道,当街撒尿的男子,无赖地抓住芥川强买强卖的老奶奶,这些人加起来,就把当时平民生活的困苦和无奈都表现了出来。



有着这样的细节控,代入感才能强,以至于这样一部基本上没什么情节的剧,能颇受好评。



剧的最后一幕,是芥川坐在湖边思考。

似乎在担忧,也似乎在反思


曾经并不关心政治的他,似乎在这短短的四个月开始改变。

事实上也是如此,他这次回国后,文风大变,之后6年,自杀身亡。



无论是想了解百年前的大上海,还是想知道这样敏感的文学家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都应该看看这部剧。



如果不是系统限制,这部剧我给六星!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p5YBnAB3uTiws8KaIA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