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一句话:待人友善是修养,独来独往是性格。
无论别人怎么评论你,你都要朝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前进;也许现在的你不知道自己选择的道路是对还是错,你记住,不是选择对不对,而是做得对不对.
除去上班的时间,每天晚上到家我会先把电脑打开,选上几首歌曲,泡一杯咖啡,然后就会坐到书桌前读书,或者写文章,连社交软件都很少打开。
我妈自然是知道我这样的生活习惯,一面担心我的身体,一面又担心长此以往我会没有朋友。
虽说我算不上善于交际,但并不内向,基本的社交准则也都懂得。我选择这样的生活,其实是因为我疲于应付各式各样的人。年龄越大,越不想去应付了。我身边自然有各种各样的人,时常见面,也会说上几句话,可我对社交这件事总是持怀疑态度。
或许是一种自我保护意识,但更多的是我能够在寥寥几句交流中,就看到我们未来是否能成为好朋友的可能性。
遗憾的是在大多数交流中,我看不出这样的可能性。
有些人一开口就攻击性十足,或许他也不是有意的,可多少让人不舒服;有些人则让你觉得浑身负能量,犹如黑洞,把你所有的正能量都吸收得一干二净。
他们不是在聊自己,就是在不停地抱怨,抱怨生活抱怨感情再抱怨生活,永远是一个圈,怎么也跳不出去。聊自己的,总是在不停地说自己过往的经历,字里行间都在表达自己很厉害的意思,可又说不出更多的故事和观点,最后在一两件事上循环反复,多少让人觉得无聊。
我深知自己也并不是那种让人觉得有趣的类型,毕竟我所了解的话题并不多,能深入交流的也不是大多数人感兴趣的话题。于是在形形色色的社交场合中,我便不自觉地沉默。
我自然能跟好朋友在一起谈天说地,也可以跟他们一起无厘头地哈哈大笑,可一旦进入陌生人居多的社交场合,我的开关就会转到沉默的方向。
大多时刻我安安静静,坐在角落里点头附和。
我妈常说,你知道到了社会里朋友越多越好吗?
我说,我知道这个道理,可我没办法跟他们一样啊。
我一个人离开家乡,在外漂泊,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自然有时孤独,有时也必须一个人面临生活的困扰,可我宁可麻烦自己也不要麻烦别人,是因为我觉得这样的生活很自在。
舒服自在的生活是我一直在追寻的,哪怕代价是时而的孤独,我也接受。
更何况,我也有能让我觉得舒服自在的朋友,只是我们不常聚到一起,导致我们看着像孤身一人而已。
但不是的。
我刻意避免不必要的交往,丰富自己内心,终究是为了能找到交心的朋友。一个人生活的麻烦是找不到人跟你说话,幸运的是当我实在撑不下去的时候,我的朋友就在身边听我废话,这样的朋友不多,但有三五个已经足够。
做个知进退的人。
急事,慢慢地说
遇到急事,如果能沉下心思考,然后不急不躁地把事情说清楚,会给听者留下稳重、不冲动的印象, 从而增加他人对你的信任度。
小事,幽默地说
尤其是一些善意的提醒,用句玩笑话讲出来,就不会让听者感觉生硬,他们不但会欣然接受你的提 醒,还会增强彼此的亲密感。
没把握的事,谨慎地说
对那些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如果你不说,别人会觉得你虚伪;如果你能措辞严谨地说出来,会让人 感到你是个值得信任的人。
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
人们最讨厌无事生非的人,如果你从来不随便臆测或胡说没有的事,会让人觉得你为人成熟、有修 养,是个做事认真、有责任感的人。
做不到的事,别乱说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不轻易承诺自己做不到的事,会让听者觉得你是一个“言必信, 行必果”的人,愿意相信你。
伤害人的事,不能说
不轻易用言语伤害别人,尤其在较为亲近的人之间,不说伤害人的话。这会让他们觉得你是个善良的 人,有助于维系和增进感情。
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
人在伤心时,都有倾诉的欲望,但如果见人就说,很容易使听者心理压力过大,对你产生怀疑和疏离。同时,你还会给人留下不为他人着想,想把痛苦转嫁给他人的印象。
别人的事,小心地说
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安全距离,不轻易评论和传播别人的事,会给人交往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