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凌晨,有爆料称“台湾演员高以翔在录制节目时猝死”,一时间在各大平台引起哗然。
当天中午12点23分,浙江卫视《追我吧》节目组发出声明,证实了这一消息:现年仅35岁的高以翔在录制过程中发生心源性猝死,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抢救无效身亡。
什么是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根据专业医师介绍,该病又称心脏性猝死,是外表健康的人由心脏原因所致的突然死亡,大多没有征兆,少数存在胸痛、猝死家族史。
心脏骤停这种致死疾病,前3分钟是最为宝贵的抢救时间,超过3分钟后的抢救成功率不超过1%。
超过4分钟,脑组织会发生永久性损害,超过10分钟就会脑死亡。
因此心肺复苏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
心源性猝死,可能离我们并不远
大部分人觉得猝死是发生在工作压力大、强度大的人群中。
然而数据统计,在我国,随着心血管病发生率的增高,每年心脏性猝死的人数约有55万人,相当于每1分钟就有1个人因为此病而去世。
哪些人容易诱发心梗:
1. 平日缺乏运动
2. 烟瘾重
3. 长期精神压力大
4. 肥胖
5. 三高人群
看似遥远的疾病,很可能因为一些潜移默化的习惯悄悄来到身边。
所以除了专业医护人员,万一普通人碰到心梗了就束手无策了吗?
在家就能学会的救命技能——心肺复苏
详细方法如下:
1. 开放气道
将患者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松解衣领、裤带,使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内异物,如假牙、粘液和呕吐物等,保证其呼吸道顺畅。
2. 人工呼吸
用手捏住患者鼻孔,深吸气后用力吹气,2次。操作时抬高病患的下巴,包住嘴吹气,直到胸部隆起。
3. 胸外按压
最为关键的胸外按压,两手掌重叠交叉置于患者胸骨中下段,手臂伸直,利用身体重力有节奏地垂直向下按压。
使劲按,不要怕压坏肋骨,因为大部分人的力量还不足以达到标准。
按压次数和人工呼吸的比例是30:2
4. AED除颤
体外自动除颤器(简称AED)使用一般只需简单四步:
打开AED电源
连接贴片。装置中自带有两个电极片,分别贴放在病人的左乳外侧和右锁骨下方。按提示将电极线插入插口处。
“离开”患者并等待仪器分析心律
若仪器提示需要除颤,即刻按下除颤按钮,AED将自动放电。
AED已经可以在各大地图APP中搜索找到
兜妈沉痛之余,不禁叹息:如果当时在场的任意一人会基本的心肺复苏,及时把握住那“黄金3分钟”,也许高先生年轻的生命不会就此离去。
实用的急救术——海姆立克急救法
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孩子可能因为嬉戏玩闹、吃东西过程中被噎到或者呛到,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2019年5月20日
上海某郊区妈妈给1岁的孩子喂辅食被玉米粒卡住,紧急抢救18个小时后不治身亡。
2019年3月29日
湖南浏阳一幼儿园内发生一起4岁男孩源源因异物卡喉身亡的惨剧。
2018年9月10日
在湖南益阳某幼儿园发生了一起悲剧,几名小朋友围坐在饭桌前吃饭,其中一名4岁男童吃饭时不小心被食物噎死。
类似的悲剧层出不穷。
气管堵塞和上面的心梗一样,发生时非常突然,发生过程也非常短,却能在几分钟内使人窒息死亡。
海姆立克的原理就是当被异物卡住喉咙、呼吸道等,按压腹部,利用肺内的大量空气,冲出异物。
所以海姆立克急救法又被称为“生命的拥抱”。
具体操作如下:
一岁以内的婴儿:
1. 抱起宝宝,脸朝下,保证脚比头高。
2. 单手用力拍打后背5次,位置在肩胛骨处。
3. 如果异物还没出来,翻转宝宝,食指和中指用力压在胸骨下半段,5次,每次1秒。
4. 重复以上步骤,直到宝宝吐出异物位置
一岁以上的孩子:
1. 家长站在孩子身后,一手握拳,一手包住拳头,双手放在肚脐和胸骨中间。
2. 手按住胸腹部,瞬间收紧胳膊,要点是向上用力。
3. 重复动作,直到孩子将异物吐出。
除了急救方法的学习,平时家长们需要注意的是:
不宜给宝宝吃颗粒状的硬物(花生米、瓜籽、炒豆等);
果冻类的胶状物需要切碎成很小块;
宝宝吃东西时不要和他说话,容易分散他的注意力;
生病的宝宝在喂药时千万不能捏着鼻子灌药,因为捏住鼻子宝宝会用嘴呼吸,这时候药物极易进入气管。
以上两个常见的方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关键时刻能救命!
兜妈建议每个家庭里至少有一人,去参加正规的培训,掌握这些急救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