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银行,成立于1762年,到了1995年的时候,它们已经成为了拥有270多亿英镑资产的国际知名银行,在全球25个国家开设了55个分部。
对于这家银行来说,更让它们值得骄傲的是,从20世纪初开始,便一直是英女皇的御用银行。
1995年,是这家成立两百多年银行的高峰时刻,同时也是它们停留在金融史上的最后一年,因为一个28岁的毛头小子,它不得不耻辱地以1英镑的价格卖给了荷兰人。
这个毛头小子叫做尼克·里森。
1989年7月,22岁的里森从摩根史丹利银行清算部跳槽到巴林银行,同样从事清算工作。不久之后,里森申请到印尼分部工作,凭借着金融方面无与伦比的天赋,他解决了巴林银行多年未偿解决的问题,伦敦总部对其大为赞赏。
1992年,年仅25岁的里森被派往新加坡分部成立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出任总经理。一年的时间,里森领导的团队便为巴林银行贡献了1000万英镑的利润,占整个巴林银行年度利润的10%。
于是,总部便给了里森无比的信任和权利,甚至将新加坡分部交易和清算两个相互监督制约的部门同时交到了他的手里。这意味着,想给总部怎样的数字,完全里森一个人说了算。
里森的工作是从事日经指数225的期货交易和市场套利,一般来说,不论从事怎样的交易,业务量大的时候,总会有出错的地方。比如将“买进”手势看成“卖出”手势,把3月份的期货买成了6月份的期货,或者在错误的价位落定等等。
为了统一处理这类错误,巴林银行专门成立了一个“99905”的账户,也就是所有错误操作都转入这一账户中,由伦敦总部统一处理。
1992年中旬,由于新加坡分部的交易量大,伦敦总部特许其独立成立一个错误处理账户,代号为“88888”。
但是仅仅过了一个月,伦敦方面又要求用回原来的“99905”账户,但是并没有将“88888”账户销掉。
1992年7月,里森手下一名新手交易员将期货合约的买进指令当成了卖出,造成了2万英镑的损失。里森发现后,决定用“88888”的账户进行掩盖。
没过几天,里森的好友乔治,因为刚和妻子离婚,整体在痛苦中浑浑噩噩,错误地将100份本应该卖出的期货操作成了买进,这笔交易的价值高达800万。若是被伦敦本部发现,里森肯定得告别金融圈。于是,他又选择了使用“88888”账户进行掩盖。
作为领导,里森还是很够意思的,在将手下的错误转入“88888”账户之后,他努力地用自己的佣金和薪水去填补。
但是后来,这个账户里的窟窿越来越大,里森也无能无力了。
于是,他选择了铤而走险,利用巴林银行的资金进行大量跨市部位交易。天才就是天才,到了1993年7月的时候,里森不仅填补了“88888”账户中600万英镑的窟窿,而且还赚了一些。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窟窿刚刚填好的第二个月,巴林银行新加坡分部出现了交易系统故障,只能由交易员通过手工记账交易。这种情况下,各种操作错误汹涌而来,里森只能继续借助“88888”账户进行掩盖。
到了1994年7月底,该账户的损失达到了5000万英镑。
退无可退的里森决定故技重施,一边将花旗银行账户的5000万英镑拿来填补,一边重注270亿英镑的日经股价指数期货合约,卖出公债期货合约。
以当时日本的经济形势一路向好来看,这是一个非常保险的赌注,只要日经指数不掉到19000以下,他就不会亏,而那个时候日经指数已经连续30个月上涨了。
确实,一开始的两个月里,里森的期货以平均每周500万英镑的收益在上涨,尽管年末有些颠簸,巴林银行的盈利却非常可观。
差一点就大功告成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天妒英才的事——1995年1月日本神户7.2级大地震。
之后日经指数迅速跌破19000点,不服气的里森不断加大力度抄底,企图让市场反弹。
但是如此大的天灾岂是一个银行分部可以扭转的,市场的恐惧愈演愈烈,日经指数一跌再跌。最终里森的损失达到了巴林银行全部资产的1.2倍。
当伦敦总部的高层们回过神来的时候,办公室的大门已经被债主层层围困。最终在英国政府的协调下,荷兰一家集团公司以1英镑的价格象征性地收购了巴林银行,随后该银行宣布倒闭。
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不少谜团:比如里森在挪用巴林银行存在花旗银行5000万英镑时,为何可以轻而易举骗过巴林银行的审计部门?比如那个没有被销掉的“88888”账户,为何不能显示在巴林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比如里森投资的金额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英国监管规定的红线,为何巴林银行的高层还源源不断给他拨款?
这一切的一切,就连里森事后的采访中也感到非常费解。
不论如何,当时年仅28岁的毛头小子,让一个经营了两百多年的银行毁于一旦,这也算是金融史上的一段“传奇”了。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欢迎点击关注!
“戏说金融”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c9PUHQBURTf-Dn5IQG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