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爸给女儿造玩具王国:对于孩子这个“坏习惯”,再烦也要惯着

2019-09-23     画啦啦小灯塔学堂

近日,一则硬核爸爸纯手工设计“玩具总动员”的视频火了。

网友纷纷感慨:果然是别人家的爸爸。

毫无手工制作经验,却用废旧纸壳为女儿搭建了一系列玩具,比如火车轨道、俄罗斯方块、弹珠等等,十足羡煞旁人的孩子。

这位奶爸表示,只想通过自己做的手工玩具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因为好奇会观察爸爸做手工的过程,会不停地问“爸爸你在做什么呀”、“这个东西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呢”……

慢慢地,孩子就会形成对纸壳的认知,知道这东西可以剪裁、折叠、上色,也知道爸爸在制作过程中所用到的剪刀、绳子等是一种工具

由于孩子能够接触的世界很小,而玩玩具就能很大程度满足他们对外界的好奇,他们也由此进入了认知阶段。

这些,其实就是科学启蒙的过程。

1、每位家长都应善待孩子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说过:“千万不要停止问问题,好奇心有它存在的价值,千万不要失去好奇心!”

因为好奇心,是孩子变优秀的第一驱动力。好奇心促使我们去学习,而学习又会反过来激发我们的探索欲。

想必很多妈妈都深有体会,孩子一到三、四岁,总爱缠着大人问很多个“为什么”:

“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走?”

“电梯是怎么上升和下降的?”

“蚂蚁怎么能搬动比它大很多的虫子?”

“我们为什么每天都要睡觉?”

“熊猫是因为太晚睡觉才有黑眼圈吗?”

面对好奇宝宝一连串的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

从身边的经历来看,有不少妈妈会采取不理睬转移话题,甚至是不耐烦地训斥孩子的措施。

若是孩子在课堂上问一些和课堂无关的问题,很多老师也只会叫学生专心上课,不会回应学生的问题。

实在是把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抹杀地一干二净。

然而有些妈妈,却特别羡慕孩子的这种状态。

因为她们觉得,拥有永无穷尽的好奇心,永远对世界充满思考与探索,是每个孩子乃至每个大人都应持有的心态。

诺贝尔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有句名言: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

其实孩子们脑袋装着的“为什么”,是他们思维萌芽的土壤,也是他们走进科学大门的第一步,更是孩子所有兴趣的起源,是孩子探索知识于世界的无限动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就明确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所以面对孩子的各种奇葩问题,家长首先应该对这一行为进行鼓励,可以跟他们说“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让他们的探究兴趣得到回应。

然后让孩子谈谈自己的想法,或者帮他们一起寻找答案,让孩子衍生出更强烈的求知欲,扩大思索空间。

2、重知识,更重思维模式的培养

曾有宝妈留言说,她觉得《十万个为什么》、《科普大百科》等科普知识都非常有趣,但为什么孩子就是不喜欢读呢?

硬核爸给女儿造玩具王国:对于孩子这个“坏习惯”,再烦也要惯着

其实,知识是有趣的,只不过对孩子来说,这些知识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甚至有些深奥,所以他们无法像大人一样感受到其中乐趣。

必须用孩子听得懂喜欢听的方式,才能帮助孩子理解和吸收。

况且科普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思维模式,帮助孩子更好地看待这个世界。

所以在给孩子选择科普读物时,一定要格外注重科普内容的专业性和趣味性,孩子才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有所获。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ZGBz20BMH2_cNUggsm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