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是一门优秀的学科,很多思维方式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大有益处。
从工作绩效的提升,到重要事项的取舍,再到人生财富的积累,都需要经济学知识作为基础。
但遗憾的是,经济学又很博大精深,要研究透彻,需要很多精力。从微观经济学到宏观经济学,再到公司理财和货币金融学,整个体系十分庞大,各种知识错综复杂,哪怕是教授来讲,也要讲几年。
但比较好的一点是,经济学的根基比较清晰,在多年的验证中,有一些思维是被验证有效,且帮助了很多人的。并且这些思维相对而言比较好抽象,且清晰简单,适用面比较广,也比较好接受。
所以在这里,我结合自己学生时代两年的经济学知识和这几年产品经理工作的经验,帮大家总结了5个可能是当代职场人受益最多的经济学思维,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摩根大通的一份研究曾经指出,20岁的时候储蓄几百美金,在年利率6%的情况下,60岁的时候会成为百万富翁。
但现实其实没有那么简单,除了利率是波动的不说,还存在通货膨胀率,也就是说,60岁时候的100万可能购买力只有20万左右。
并且,复利思维的应用场景也很广泛,不单单适用于我们的投资,我们的日常生活安排和时间管理,都应该用复利思维来做,才能事半功倍。
但难点就是,拿时间管理来说,我们每天想做的事情、要做的工作、不得不处理的事情都太多了,到底该如何去选一个好的角度来实现复利增长呢?
所以想把复利思维用于生活、投资、职场工作的方方面面,就要找到复利思维核心的逻辑和指标,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去规划,才能奏效。
比方说,有很多人认为学英语是一种复利思维的投资,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学英语对什么人有价值呢?举个例子:
A是近期有移民计划的人,而B是喜欢阅读英文书籍的文学老师,C是知识焦虑者短期用不到英语。对于这三个人来说,A适合短期大量投入时间学习英语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而B需要循序渐进持续学习来进行复利积累,对C来说,学英语的价值就很小了。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复利思维的使用,首先是在那些重要且不紧急的事情上,也就是说,你有足够的余地来让时间给你答案。其次,复利思维使用的领域,一定是对你本身有价值的,否则哪怕你这个领域收获了复利,也没法在你人生中兑现,也是毫无价值的。
作为产品经理,如果你要钻研axure能力,就不需要投入太长时间、太多精力,因为只要入门后,再高级的收益并不大,并且工具能力是即插即用的,并不需要有多深厚的积累,工具也在迭代,工作场景也在迭代,千万别把手段当成目的。
复利思维固然好,不盲目去使用,才有价值。
我们常听人说,人生最大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人生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朋友之类的话。
但其实我们的人生就是无数场投资,我们需要投资自己的时间到各个项目和工作中去,来换取金钱和成就感的回报。我们需要投资精力给学业,来获取能够从事更高端工作的能力。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我们的资源,而我们要做一场场投资和交易,来换取我们想要的东西。
那么对于投资来说,无外乎四大要素,即:收益、流动性、风险、成本。
举例来说,假设产品经理要学一项职场能力,是选择python还是增长方法论呢?
从收益的角度来说,python可以让我们的数据处理能力加分,如果是数据产品岗位,收益率是很大的;增长方法论可以对整个产品方法论做补充,整体收益稍好一些。
从流动性的角度来说,python适用的场景稍窄,需要投入很多才能达到实现爬虫等能力,而增长方法论几乎是可以复用到各个领域的。
从风险的角度来说,python存在一定门槛,如果没有大量精力投入,或理解不过关的话,很可能坚持了很多但草草放弃,而增长方法论几乎不存在门槛。
从成本的角度来说,python达到各个阶段所需的精力,都要更多一些。
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写代码,能全能,但往往最后只选择了自己收益最大的项目去学习、去精通。选择我们收益最大的东西去学习,这就是一种投资思维的体现。
所以当我们分析手头工作的时候,也要看看,到底有没有收益,有多大风险做不出成绩,有多大可能会创造超额价值,这决定了我们工作的期望价值,决定了我们的回报。
用好投资思维,就是要珍惜自己的时间、金钱,让自己的每一点资源,都能获得最大的回报。
什么是全局均衡,从买菜这个场景来看,菜市场价格稳定,就是达到了一种均衡。这说明,供给和需求基本匹配,所以菜价不会变动,这是一个合理的价格。
但是均衡情况下,最重要的特质,也是常常被忽略的,就是,均衡并不代表满意度最高。
举个例子来说,去年的白菜价是什么5元一斤,今年是10元一斤,但去年和今年,都有大量的消费者觉得太贵了,也有大量的菜农觉得卖白菜不赚钱,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通俗解释来说就是,假设白菜100元一斤,那么很多人会选择不吃白菜,白菜的需求会下降,在相匹配的供给情况下,白菜会稳定这个价格,这也是达到了一种均衡,但对于这个市场来说,还有提升的空间,因为很多人还吃不上白菜。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进行供给侧改革,来移动整个供给需求曲线,从而能让供给需求更加合理,价格也更合理,市场参与者满意度更高。
落实到工作中去,尤其对于产品经理而言,做需求一定要考虑到全局的影响。
如上文所说,系统目前可能已经达到了一种均衡状态,而任何均衡状态,肯定都有用户在抱怨自己需求没有被满足。这个时候就需要产品经理来做取舍,看看是否改变现在的均衡状态,有没有共赢的改变方法。
而很多产品经理的做法是,看到A用户在抱怨,就跑去提需求解决他的问题,然后可能会引来更多用户抱怨,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把产品搞得一团糟。
淘宝的十月围城,说得就是类似的事情。2011年淘宝为了提升商品质量,提高了一些商家的准入门槛,引来了中小商家的围攻,整个事件闹得很大。但淘宝坚守原则,创造了新的均衡,虽然可能伤害了一些商家的短期利益,但是让自己的生态良性发展了,这是产品经理该思考的事情。
职场遇到问题,要充分评估修改方案,考虑到全局均衡,而不要风声鹤唳自乱阵脚。
收入回报思维,指的是在企业内,工资是我们创造价值的反映。
也就是说,当你想通过跳槽来涨薪的时候,要问问自己拿不拿得稳这个薪资。
我身边有真实的案例,某个产品经理跳槽获得了工资翻倍,但是工作一年后,绩效没有达到领导预期,最后降薪了20%,很不好受。
绩效就是我们创造的价值,影响这个价值的因素有很多,不单单是自己的能力。还包括向上管理、上级工作安排、市场环境、岗位匹配度等复杂因素。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提高你的薪资,你要盯住的是你能创造的价值,而不是你要如何通过更好发挥面试去让雇主给你涨钱。即使你通过面试达到了短期的收入激增,一段时间后也会回归到理性的状态,还会赔上上下级对你的口碑,得不偿失。
当你选择一个岗位的时候,不要仅看自己的能力,也要看看岗位匹配度是否够高,只有非常契合,才能发挥出你的最佳状态,创造最大价值。同时,也要评估你创造的价值有多少折扣,会不会因为市场的不景气而不被领导重视,同时会不会因为自己的回报不及时而被领导忽视?
总之,如果我们想提升收入,就要选择自己最能做出成绩的领域或者岗位,这样才能拿高薪,拿稳高薪。
当你想要一个东西的时候,先扪心自问配不配得上。
经常看到有新闻讲,某个外企高级职员,生活不能自理,家长很后悔没有教导好之类的。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这个问题其实算不上问题,也不是什么社会问题或者价值观问题。是因为,社会的分工协作,就是会分化出来每个人的长项和短板。
如果一个高级职员,能够有能力每天十几个小时投入在工作中,创造很多价值,并且有丰厚的报酬,那么他花钱雇保姆也是合理的,并且比较经济的选择。
我们在批评一个人生活能力差的时候,也要看到他把精力都投放在哪些领域,创造了多大价值。如果他是一个认真生活且努力工作的人,也创造了很多价值,那么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说,其实是合理的。
分工合作思维告诉我们,专业的事情要给专业的人做。如果企业的员工都把自己当成特战队员,能够达到可野外生存的生活技能水平,但是不花时间去研究各自岗位的专业,那么整个企业也是无法商业成功的。
分工合作思维也警示我们,任何能力的提升,一定是有代价的,代价可能是其它次要能力的衰减。
所以我们要选择的就是哪些能力,是我们的专业能力,我们要把它变成长项。哪些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和高手协作来弥补,从而获得整体价值最大化。
举个例子来说,产品经理该不该亲自画交互稿再标注呢?对于有交互设计师的团队,当然是推荐分工协作,产品经理定义好逻辑然后用原型表达出来即可,这样两个人的效率都会更高一些。
而小团队没有交互设计师的情况下,产品经理就不得不把这部分工作承接起来。好处就是短期来讲,产品经理会得到一些锻炼,但是长期来讲,对企业来说是存在效率瓶颈的。
所以就引申到了产品经理在大团队和小团队中,哪个成长得比较快。从分工合作的角度上来说,小团队的成长方向更全能,更广泛,大团队的成长方向更专注,更深刻。具体选择哪个,就看个人需求了。
经济学是博大精深的学科,以上仅仅是一些基本思维方式,在各种案例中,还有更复杂的问题和方法论等待我们去发现。而职场,本身就是企业从事生产、商业行为所形成的环境,很多基本的规则都是建立在经济学思维基础上的。
所以如果大家有经验的话,可以学习一些经济学的思维,虽然不能帮你解决专业化的工作问题,但是可以拓宽你的视野,帮助你从更独特的角度去看问题,避免走入闭塞的境地。
后续我也会整理更多经济学、心理学相关的内容,来结合职场、产品工作进行分析阐述,欢迎大家和我交流,也希望能够帮助到一些处在困境的朋友们。
感谢大家的阅读,祝大家都能有好的投资眼光,取得更大的受益,积累更多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