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拳、创作抗疫主题作品……白云非遗传承人助力战“疫”

2020-04-10   白云时事

“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强身健体,战胜疫情。”谈及当前学习非遗拳种的意义,非遗洪拳市级传承人冯亦慧、非遗白眉拳区级传承人刘智强一致认为,这不仅是对文化的传承,更是防控疫情的需要。疫情期间,他们坚持非遗教学“不断档”,通过录制视频进行线上教学的方式,让网友们足出不户便可锻炼身体,以强健的体魄面对疫情挑战。

与此同时,白云区其他非遗传承人也没有停下抗疫的脚步,他们潜心创作,把对前线抗疫人员的赞颂融入漫塑、篆刻、壁灯挂画等非遗作品中,激发起人们共克时艰的信心。

一套洪拳演示动作获得逾15万点击量

“现实教学可以口传身授,动作、手形、位置都手把手教到位,但网上教学经常会出现动作近似却貌合神离的情况,所以要反复讲解。”冯亦慧坦言,线上教学比现实教学要“麻烦”很多,除了要边做动作边解释,还少不了完整的演示。一场完整的视频教学完成后,冯亦慧已是大汗淋漓。连日来,他持续把教学视频发上微信群、抖音等平台,在线指导学生练习洪拳,并督促学生发回自己练习的视频给他检查,争取达到平时的训练效果。

冯亦慧在进行洪拳教学视频的拍摄。


2015年,洪拳被列入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8年,洪拳被列入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位于竹料商业广场的聚英武馆,承载着白云200多年的洪拳历史,也浓缩了冯亦慧一家六代传承非遗的精神。目前,冯亦慧在珠三角一带已经开了46间武馆,发展弟子3万余人,并将洪拳送进8所学校,去年还为洪拳编制了通识教材。

聚英武馆。


“龙!虎!豹!蛇!鹤!”在以声助威的阵势中,冯亦慧的两个女儿也加入了洪拳的线上演示,有模有样地打起了五形拳。据了解,竹料所流传的洪拳在套路演练的过程中,有着“一步多手法”的特点,当地流传的独臂拳、十二桥手拳、长肘五形拳、二龙争珠拳和夜虎出林拳都是洪拳中比较罕见的拳种,在其他地区鲜有流传,短肘五形拳更是竹料独有的洪家拳术。

冯亦慧的两个女儿也加入了洪拳的线上演示。


“我表演的是虎鹤双形拳,这套动作刚柔并济,有虎的凶猛,鹤的轻盈。”冯亦慧的大女儿冯敏婧指着自己录制的一段视频介绍道。一旁的冯亦慧喜滋滋地说,这段十几秒的视频在抖音上获得了逾15万点击量。据了解,冯敏婧5岁就开始练习洪拳,功夫在爸爸的指导下日益精进,曾多次在洪拳的比赛中斩获大奖。而她3岁的妹妹冯敏瑜,也开始用稚嫩的手脚学习洪拳的基本动作。

冯亦慧的大女儿冯敏婧自己录制的一段抖音视频。


冯亦慧表示,洪拳是正气凛然的拳种,曾在三元里抗英等抵制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派上用场,其动作四平八稳、前弓后箭、挺胸收腹,能够改变年轻人因玩手机造成的弯腰驼背体态,也能改善人的精神面貌,多加练习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60岁白眉拳师父在线教学鼓励全民健身

合劲道武馆位于金沙街的一座祠堂里,静谧的氛围中荡漾着浓厚的武术气息。

合劲道武馆。


刘智强早早地换上了太极服,将手机固定在直播架上,从头到脚伸展着筋骨,准备开始录制新一期白眉拳线上教学视频。“近期录制了近30段教学视频,上传到挂牌基地横沙小学的微信群,还有抖音、脸书等社交平台,让更多网友可以看到并跟着学习,全民健身才能共抗疫情。”刘智强说。

刘智强在录制白眉拳线上教学视频。


白眉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南拳拳种之一,其于去年9月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传承,白眉武术在白云区发扬光大,分布在金沙街横沙村、江高镇江村村等地。刘智强是白眉拳的第七代传承人,他所在的横沙村,仍保留着白眉拳套路传统的面貌,其特点为短小精悍,攻防同体,直取横破。

“在旧时比较少人学习白眉拳,因为它属于贵族拳种,就像咏春拳一样,鲜为人知。在我们一代代祖师的传承下,现在白眉拳已经传遍国际,我父亲在加拿大开武馆,我们的徒弟也在澳洲、日本、新西兰等国开了分馆。”刘智强告诉笔者,自己从5岁开始学拳,经历了扎马步、击硬物等艰辛过程,对白眉拳的态度也从一时兴起转向了持久的追求。日复一日的苦练在他手上刻下了深厚的老茧,但当他六劲齐发时,气魄如惊弹爆发,速度如闪电迅疾,使人难以相信他已步入花甲之年。

刘智强。


刘智强回忆道,自己19岁就开始在生产队里教村民学功夫,后来又把白眉拳教学送进了各所学校,至今他已教过近3万名学生。但近期受疫情影响,学生们不能到武馆学习白眉拳,在女儿刘莉莉的建议下,刘智强欣然接受了线上教学的方式。“一日练一日工,一日不练三日空,练功夫贵在坚持。”刘智强说,自己每次录制1-2个白眉拳动作,一边做动作一边解释要领,尽量放慢进度,让学生们跟着练习,引导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锻炼身体上,尽量减少玩手机、玩电脑的时间。

非遗传承人踊跃创作抗疫主题作品

面带微笑的“钟南山”院士,熠熠生辉的“抗疫三剑侠”,跃然“石”上的“众志成城”……除了带领群众强健体魄的非遗大师们,白云区还有一批心灵手巧的非遗传承者,近日他们足不出户沉浸创作,把对抗疫英雄的赞美之情揉入漫塑、壁灯挂画、篆刻等作品中。

一盏灯,一块石,一把刀。许拥军埋头开始篆刻,他先用铅笔在打磨好的石头上描出“为善立言”的楚文字样,再用印床固定好石头,随后拿起细长的小刀在石面上轻巧地转动,不多久这四个篆刻字体便成型了。许拥军是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的会员,也是太和镇一名篆刻爱好者,疫情期间他精心创作了上百方篆刻作品,均是“众志成城”等抗疫主题的励志言语。

许拥军埋头篆刻。


“疫情期间,我响应号召不出门、不串门,就专心待在画室里画画、写字、刻印,关上门多多练艺,用自己的小作来表达对全国抗疫工作者的崇高敬意。”许拥军说,刻印的基础是写字,要下苦功夫去钻研我国的传统文字,起初他接触刻印也是源于对写字的爱好,觉得“写完一幅字儿也要像模像样盖上一方印章,才可为一幅作品”。

疫情期间,许拥军精心创作了上百方篆刻作品,均是“众志成城”等抗疫主题的励志言语。


无独有偶,广东漫塑大师、中国雕刻艺术大师王增丰近期也安心宅家,创作了漫塑作品《信心》,以钟南山院士面带微笑、右手握拳的形象为原型,融入幽默诙谐的造型艺术处理,展现了前线医务人员逆风而上、勇往直前的精神。

漫塑的钟院士脸带微笑,右手握拳,内紧外松,信心满满,传达出抗疫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


省级非遗“广式红木宫灯”制作技艺市级代表传承人罗敏欣则以作品绘制的方式,将白云区第二人民医院驰援武汉三人医疗组绘入壁灯挂画中,为奋战一线的“抗疫三剑侠”加油鼓劲,最终江高镇非遗传承基地向该医院赠送了这些精心制作的壁灯挂画。

《抗疫三剑侠》壁灯挂画。


白云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这场战役当中,我区的非遗传承人充分发挥他们的社会担当与责任,他们虽然不在抗疫一线,但尽己所能地传承非遗文化,创作抗疫主题作品,融合了文化的厚度与齐心抗疫的温度,并进行了很有意义的传播。考虑到非遗洪拳、白眉拳等在白云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区文化馆也通过自身的微信平台传播非遗线上教学,鼓励更多人加强体育锻炼,练就健康的体魄。

文 | 张智虹

图 | 石建华 谭札烽 张智虹 文化白云 白云融媒往期

编辑 | 方欢欣

编审 | 罗盛光 温穗章

审核 | 刘海裕

白云区融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