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网上看到一个咨询帖,网友说自己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做老师,合同签到开学前,可2个月前刚上完课,就被辞退了。
原来,在职期间,这位老师开了一个个人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她自己写的一些学英语的技巧。
机构认为她动机不纯,以此为理由辞退,觉得这种行为抢走了机构的生源,损害了公司的利益。
可网友自己认为她没有此想法,私下也没有通过公众号渠道接过课,发布文章数才几篇而已,关注的人没有一个是家长。
以莫须有的罪名来辞退她,她实在无法接受。
网络截图
那么,问题来了,除了公司安排的工作,私下接私活到底合不合理?
随着现代生活压力的加大,生活成本的提高,很多人都背负着房贷、医疗、教育、养老的“四座大山”。
加上目前互联网发展如火如荼,为接私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不少工作可以在工作以外完成。
辛苦工作的职场人希望在自己本职工作之外,发展副业,做点兼职,给家里一些经济贴补,或者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这些都无可厚非。
大部分人都处于升职加薪难与换工作机会成本高的尴尬“夹缝”中生存。接私活成了一个“突破口”。
像前文所说的员工接私活与企业发生的纠纷不在少数。
员工的想法有几点:
1.我利用自己工作之外的时间,用自己的技能或经验,接私活,合情合理。
2.我并没有影响本职工作。
3.我没有想过要损害公司的利益。
4.接私活有利于自己技能经验的提升,对职业发展有利,还可以拓展人脉圈子。
大家凭本事赚钱,没占用公司资源,没侵占正常工作时间,为啥公司不允许?
1.影响正常的工作绩效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白天紧张高强度地工作了一天,晚上再去做私活,长期下来,身体必然透支,重新投入到本职工作后,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
既然想要赚钱,就得投入时间和精力,心思往往不在本职工作上,“身在曹营心在汉”,影响工作产出。
2.避免员工“群体效仿”,让公司处于被动地位
出去接私活,有 “嫌弃”工资太低,对公司不满之嫌。
前文那个案例中,网友把自己公众号的文章发布到朋友圈,有很大的“扩散效应”。
朋友圈里领导同事都在,被他们看到自己有“接私活”的“不良企图”,公司若不“处置”她,就会“落下口舌”。
大家全去接私活,谁还好好工作,为避免“群体效仿”,工作“失控”,必须以儆效尤,辞退她,就给所有员工敲响了警钟,规避日后的麻烦。
3.商业行为损害公司利益
前文说的那位老师,开学即将读研究生,我也相信她并不想“带走”机构的生源,只是工作经验不足。
可关键在于她在自己的公众号中留下了私人联系电话,公司认为这属于商业行为。
如果真的是为了公益,为啥要留电话?
防止公司利益受损,只能在“萌芽状态”时“掐灭”才能相安无事。
事实上,一些企业在员工入职前,会与员工签订《竞业限制协议》,不得泄露公司机密,明文规定不得利用公司的资源而去接私活,甚至在员工离职后2年内不得去与原公司产生竞争的公司工作。
首先,遵守签订的劳动合同。
入职前,你要清楚,你所签的劳动合同中的内容都要一一遵守,不得违背。
了解公司的“底线”和制度,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同时也是一个成熟的职场人必须具备的。
法律没有明令禁止员工不得接私活,也许有的公司鼓励员工接私活,有的不允许,具体看合同怎么签,协议是怎样达成的。
第二,看你接的私活是恶性的,还是良性的。
不少人接的私活是通过公司的平台获取的。
如果你接的私活是利用了公司的资源、材料、器械,甚至是从公司“招揽”来的合作客户那里接私活,就是恶性的,公司按照规定可以与你解除劳动合同。
如果是除此之外的,就是良性的。
最后,守好底线,适度“封锁信息”。
损害公司利益、与公司展开竞争的私活不能接。
企业文化各不相同,为了避免口舌是非,通过其他渠道接的私活,如果判断不好是否会影响公司利益,就要适度封锁信息,不要在朋友圈等公共平台上发布,即便自己问心无愧。
关注【路路有为】,更多职场,个人成长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