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对古代将领军衔感到困惑:一篇文章了解下秦汉的军事建制

2019-07-20     北斗维斟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军事是任何一个王朝都不可忽略的重要部门。而秦朝是一个武力强盛的国家,它通过武力消灭了六国势力,又通过武力征服百越,收复河套。秦朝的军队被称为“虎狼之师”,秦朝的君主被评价为“穷兵黩武”,今天的秦兵马俑依然栩栩如生地展现秦朝军事力量的强大。那么,秦朝如此强大,它的兵役制度又是怎么样的呢?

一,秦汉最高军事建制

皇帝是一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军事首领。但是一般皇帝不直接统兵和调兵,皇帝通过虎符来控制军队。虎符是形状像虎型,制成两半,右半由国君掌握,左半在将领手中。如需要调动军队,必须持有左右两个虎符。虎符必须专符专用,一地一符,也就是一个虎符只能调动一个地方的军队。目前出土发现最早的虎符均是秦朝时期的,共三件,分别是新郭虎符、杜虎符、阳陵虎符。杜虎符上有铭文,上面规定除了边防紧急事件之外,调动五十人以上的甲士则需要左右虎符。

秦杜虎符

秦朝全国最高的军事统帅为太尉,又叫做国尉,《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说:“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根据现有的资料表明,太尉平时既不统领军队,也不调动军队,要在战争时期经过皇帝的委任才能调军征战。秦朝统一之前,白起因为在伊阙中斩首二十四万而被升迁为国尉,秦朝统一后曾派遣太尉屠睢发卒五十万南征百越。

屠睢


大将军也是全国高级军事首领,地位略低于太尉,也是在战争时期临时委任调兵出战。战国时期各国均有大将军,而秦国出现过的大将军有李信、王翦等,秦朝统一后,曾派遣大将军蒙恬北伐匈奴。楚汉战争期间,大将军称为最高的军事统帅,如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时期统辖军队。西汉初期继承了秦朝的军事制度,不过在太尉和将军的名号上不断更迭。汉文帝三年撤销太尉,汉景帝三年复置,“其尊与丞相等。”汉武帝时期,将太尉改为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此后大将军和大司马的名称不断更迭。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又废大司马为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到了汉灵帝末年,又将大司马和太尉并制。


汉代前期,在大将军之下,设置有骠骑将军、骁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掌握京城南北军)等。而地位仅次于上述将军的为前、后、左、右将军,而负责在某一个地方驻扎或者征伐的一般以方向命名,如平南将军,镇东将军,征西将军等。另外还有许多的杂号将军,如强弩将军、伏波将军、拔胡将军、浚稽将军、贰师将军、横海将军、楼船将军、将屯将军、护军将军等。这些将军都位高权重,一般都是临时委任。

将军俑

二,秦汉地方军事建制

秦朝的地方军队主要由郡县长官统辖,郡有郡尉,又称为“都尉”。都尉本来是一支军队的副将,秦朝统一后成为了地方副长官,《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他们平时保持训练,战争时期则根据命令出战,“常以八月、太守、都尉、令长、丞、尉会都试材官骑士,习骑驰、战阵,课殿最。”有些重要地方的郡尉拥有重兵,如南海尉赵佗就依靠其军队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

武猛都尉印章

在县中有县尉,也是县的副官,主要负责一县的治安、军事训练、征伐徭役等。县尉的职务繁重。县尉的属官有负责马匹管理和训练的县司马,有负责管理劳役和刑徒参与的工程建设的县司空,有令史、屯长、卜射、士吏、假佐等小吏或者下级军官。在县以下还设置了游徼、亭等基层治安系统。亭的长官为亭长,副长官有亭父、求盗等,求盗专门负责缉拿罪犯、盗贼。而羁押刑徒、发配劳役等,也需要亭长等进行了押送。

兵马俑


秦汉时期在重要的关口设置了关都尉,以守备关隘,稽查行人,兼掌税收。秦朝在通往关中地区的函谷关、武关等关口设置了关都尉,汉武帝又在通往西域的阳关、玉门关设置关都尉,东汉时期,设置函谷,广城、伊阙、大谷、辗辕、旋门、小平津、孟津等八关部尉以拱卫洛阳,史称“八关都尉”。因此关都尉也是地方重要的军事建制。

函谷关

在边疆地区,军事负担更大,都尉的设置也更多。汉朝时期在边疆设立的都尉有部都尉、骑都尉、农都尉(主屯田殖谷)、属国都尉(管理游牧民族)等,他们都可以兼管民事。汉武帝时期,都尉的设置十分普遍,从地方到地方都设置了都尉,如掌管税收、皇室财政和货币的水衡都尉、掌握皇帝车马的奉车都尉和驸马都尉等。

东汉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刘秀于建武六年(公元30年),裁撤除了大量的都尉,将地方军队归于太守掌管,“省诸那都尉,并职太守”。遇到紧急事务,才临时设置都尉调遣军队,“每有剧贼,郡临时置都尉,事讫罢之。”(《后汉书·百官志》)。可见东汉的太守拥有统兵之权,但是不能调动军队,而只有都尉才能调兵。另外在边疆地区,由于战事频繁,因而都尉权力较大,可以兼管民事。如《百官志》记载:“惟边郡往往置都尉及属国都尉,稍有分县,治民比郡”就是边郡都尉可以兼管民事的证据。


三,秦汉首都军事建制

京畿地区是一个国家统治的核心地区,历朝历代都必须设置重兵驻守。在秦汉时代,除了大量的中央军队驻扎于京畿地区以外,还设置了相当数量的京畿部队,设置了专门的军事制度以保卫京畿和皇帝的安全。

在秦代,专门负责京畿京畿地区的防务安全的军事长官为中尉,汉武帝时期一度改名为“执金吾”,《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师。”中尉之下有许多的属官,如中垒、寺互、武库、都船等。中尉除了负责治安之外,还负责京城的火警事务。中尉所管辖的军队总人数比较众多,可以达几万人。

在皇宫中负责皇室成员安全为卫尉,可以调动3000人。一般来说一个宫殿需要一个卫尉,如汉武帝时期“李广为未央卫尉,程不识为长乐卫尉”,其他还有建章、甘泉等宫殿的卫尉。中尉和卫尉互为表里,为京畿和皇家安 全提供保障。汉代时期的中卫所掌握的军队称为“北军”,卫尉所掌的军队称为“南军”。

卫尉巡行官中,执金吾缴于外,相为表里,以擒奸讨猾。——《后汉书·百官制》

常诚复原的杨家湾西汉兵马俑盔甲与陶俑对比图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京畿地区的军事控制,因此专门设立了各部校尉,具体负责京畿各地区的防务,以分化中尉的权力。汉武帝设立的校尉有司隶校尉、城门校尉、中垒校尉、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等。其中的司隶校尉后来取代中尉称为京畿地区的军事长官。由此,“执金吾”的权限开始缩小,到东汉时期,专门设立了“北军五校”,归北军中侯监管。

汉故司隶校尉杨淮表记

皇帝的侍卫部队被称为“虎贲”,归郎中令(汉武帝时期改为光禄勋)管辖,“主执戟卫官陛”。秦朝郎中令的属官有大夫、郎、谒者等,其中的郎官为宫门侍卫,“有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日三署、署中各有中郎、议郎、侍郎、郎中”等,另外还有车、户、骑三将,汉武帝时期又增加了期门、羽林郎等。其侍卫人数不定员,“主虎贲千五百人,无常员,多至千人”。

虎贲


参考资料

林剑鸣《秦汉史》

熊铁基《秦汉军事制度史》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SEFjm0BMH2_cNUgT3d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