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国”【23】郝志武||一个质检人的自信心
作为机械行业的质检人员,这些年我常常在各个城市之间往来奔波,检查验收合格的产品。
2013年9月中下旬,是我第一次出差到天津。临近国庆假期,我原计划着要在这个假期到首都北京去看看。我想亲眼看看咱们威武雄壮的国旗护卫队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护卫着神圣的国旗走过金水桥,我想亲眼看着五星红旗在十月一日的清晨迎着晨风沐浴着霞光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我还要在天安门广场和我的同胞们纵情高唱着《国歌》与祖国的脉搏一起脉动:“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想想旋律响起那一刻,心潮澎湃,思绪万千,鼻头酸楚,双眸禁不住的热泪长流。
那一刻,我为我的祖国几十载风霜雨雪一路走来所经历的艰辛和坎坷流泪。我自豪:我们挺过来了,我们走得挺好。
那一刻,我为我的祖国韬光养晦自强不息潜心发展迎难而上一步步取得的每一个成就而骄傲。
那一刻,我还为我是一个刚正不阿、获得了俗称“一根筋”称号的国企机械行业质量人而感到无比自豪。
七十年前,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第一次升起,毛泽东同志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然而,共和国建立之初羸弱的重工业基础却无力支撑着迫切想站稳的东方民族。不仅那阅兵仪式上的坦克大炮和汽车都是缴获而得的修复品,甚至为了凑够数量,当时仅有的九架P-51型战斗机也不得不在天安门上空绕飞两遍。诚如伟人建国之初坦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椅、茶壶茶碗、种粮食、还能造纸;可是我们连一辆汽车坦克飞机甚至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百废待兴千疮百孔的新中国,在那时选择的是异常艰难却又那么顽强的一次站立:一个国家独立自主的工业化体系必须与其国家的地位相匹配,即便受到围堵封锁和禁运,即便是前路坎坷不平。因为“落后就要挨打”是100多年来在每个中国人思想深处最刻骨铭心的惨痛领悟。
四十年前,经历了一场浩劫的共和国扬鞭催马自奋蹄,适时全面地调整了经济产业结构。一位老人在南海之滨发出了“改革开放”那划时代的号令,让中华儿女纷纷找到了开启未来幸福生活的密钥。自此,这面鲜艳的改革开放旗帜就在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迎风招展。我所在的原“西南重型机器厂”即现在的“二重集团公司”,虽然是顺应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三线建设”之国策应运而生的国有企业,但也同样经历了重工业项目上马下马、暂停缓建的阵痛。在改革之初薄弱的工业基础条件下,二重所有的冶炼、铸锻、加工等机床设备还依然是从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所引进的陈旧落后的老式设备,而工业化系统的核心——设计、工艺、技术仍来自于北方老工业基地的援助。彼时还完全不具备自主设计制造现代化大中型轧机的能力,更无法应对瞬息万变的复杂的世界格局。这样的局面辗转持续到了八十年代后期。随着二重集团整体承制(德国西马克公司监制)的具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及现代冶金浇注轧钢技术为一体的上海宝山钢铁有限公司“2050热连轧机”正式投产运营为标志,二重才逐步掌握了成台(套)轧钢设备的自主设计、工艺编制、材料、加工、装配等核心制造技术。自此以后,随着“燕钢1580热连轧机”、 “宝钢5000宽厚板轧机”、“波兰2050热连轧机”、“沙钢140万吨新型环保立磨”等一大批国内外重点项目不断地投产运营,也不断地刷新并提升了二重设计制造及质量控制的新高度,使二重逐渐跻身国内先进制造业的前列。
2013年4月10日,由二重集团历时十年自主设计、制造、安装的享有“重装之王”美誉的八万吨大型模锻压机,一次性热负荷试生产成功。这台集机、电、液于一体具备先进操控高技术集成的巨系统工程,是广泛用于航空航天、石化、船舶、电力、军工等领域的国之重器,从此填补了东方大国没有大型整体精密模锻件的空白。“像揉面团一样揉钢铁”已经成为了可控的现实。无论C919大飞机的“骨骼”;航空发动机的“脊柱”;还是油气田的“血管”;甚至深海探测的“蛟龙”,从此无需再经历那千锤百炼的一次次锻打,只需这台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实力和综合国力象征的八万吨模锻压机一锤即可定型。
2016年9月18日,央视《新闻联播》公开报道,历时十八年(中途缓建)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收官项目“三峡升船机”系统工程正式试通航成功。看到这条新闻,我赶紧恭肃起立紧盯着屏幕,按耐住内心的激动,生怕漏听了每一句令人兴奋的词汇。因为,这个世界上首次采用的“齿轮齿条爬升装置、长螺母柱与短螺杆安全机构、双向全平衡重式垂直升船”系统的重要零部件之一:齿轮齿条及长螺母柱,就是我和同事们历经春夏秋冬一丝不苟的严苛检测,合格后才顺利交付给用户。这,又怎能不让我心有感慨且万分自豪?这项创造了三项世界之最的庞大升船机工程有了我们微不足道的努力,当然是一件特别值得我自豪的事儿啊!
据央视公开报道: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41个工业大类、191个种类、525个小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逐步形成了举世无双行业门类齐全的大工业体系。可曾经的那个工业“体系”,犹如那身形瘦弱缺筋少钙形销骨立且血液阻塞萎靡不振无法抵御“风寒”的那么一个“人”,空有骨架虚而不强,让人痛心疾首!时至今日,俱往矣!几十年韬光养晦的苦练内功强筋健体,如今:一块块强健无比的“骨骼”、一根根畅通无阻的“血管”、一条条灵敏传输的“神经系统”、一节节转动灵活的“关节”、一个集万千智慧于一身的自主自强的“大脑中枢”勾勒出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制造”到“质造”再到“智造”的艰辛发展做大做强的历程,是经几代劳动者伴随着装备制造业曲折发展点点滴滴的痕迹,是现代化工业装备从无到有、再到先进并迈向高端的不断创新发展、不断探索奋进的过程。从普通机床升级到数显设备又换代至全数控设备,再次换代至五轴六轴机电同步联动;从“摸着石头过河”式的迈一小步到一大步,再从迈一大步到登上新的台阶。水电风电核电,航母航空航天,中国智造,已经形成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全工业体系格局,一件件“国之重器”呼之欲出,一款款“镇国神器”护卫苍穹。它不仅仅展示的是“二重”这单一机械企业的进步,它还是各行各业国人的智慧在伟大祖国崛起的过程中所凝结的心血结晶,它更是挺起来的大国脊梁中最坚固坚硬的那一份支撑。
作为质检人,我又怎能不心生自豪?
作为中国人,咱们又怎能不充满自信?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作者后记:写了一篇与工作有关的文字,感叹祖国70年来工业体系建设成就。以我的单位为点,展开中国人自豪、自信之心。所有内容央视新闻均已报道,图片不存在泄密问题。)
(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郝志武,男,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出生,微信名:思域无疆。爱好写作、戏剧表演、器乐演奏并作曲、偶尔摄影。
投稿邮箱:90611777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