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高三面对高考的时候,有人可以办到每天高效学习12个小时。
大学准备研究生考试的时候,有人可以靠着惊人的自律能力,连续学习6个小时候不间断。
学生时期,我们的自律总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养成的。
但是为什么越长大,人就变得越来越不自律了?
我的身边有这样一个案例,这位朋友在读书期间表现十分优秀,一方面是够得着的学习资源很丰富,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有着超乎常人的自律能力。
例如,前一天他订好了学习的计划,当天晚上就接到了朋友的来电,邀请他去参加某朋友生日会的游轮party,这是他期待了一个月的聚会,但是他第二天还是坐在了图书馆,啃着晦涩难懂的书籍。
有人告诉他,学习计划可以改,但是自己期待那么久的party机会难得,应该去的。
他只是摇摇头说:“计划当然可以改,但是今天我只要放纵这一次,今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不自律了。”
与此大相径庭的还有这样一个人,在职场摸爬滚打五年多了,此人的人生理念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无论做了任何计划,只要临了发生了他认为更重要的事情,计划永远都在变化中。
有些人会说,这样的人计划性强,变动能力突出。然而关键是,除了玩,他任何事都做不好,身边朋友成家立业,发家致富的时候,他还在喝西北风。
有一天此人喝醉了,大哭大叫——后悔养成了不自律的坏习惯,现在改也改不了。
他的情况就像王小波所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这两个案例让我思考了很久,原来自律是一个“程度副词”。
自律能力的强弱,会在漫长的形成和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受到影响。换言之,在时间长河中,我们一旦开始了不自律,之后想要纠正过来,会非常的困难。
有时候我们以为的自由,并非是真的。
正如自由英国政论家弥尔顿曾说过的那样,有边界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如此看来,自律就是我们最大程度的自由。
但是怎么做才能变得自律呢?
Self-discipline is about learning into resistance.Taking action in spite of how you feel. Living a life by design, not by default. But most importantly, it's acting in accordance with your thoughts, not your feelings.——Sam Thomas Davies
自律就是学会抵抗。不管你感觉如何,都要采取行动。有计划地生活,而不是默认地生活。但最重要的是,它是根据你的想法而不是感觉来行动的。——山姆·托马斯·戴维斯
首先我们要明白,自律意味着自我控制,在没有外界监督和要求下,自己要求和约束自己。
我们想要拥有自律的人生,那势必要明白“自律就是学会抵抗”这句话的意义。
抵抗懒散,制定计划
麦克利兰提出的著名成就动机理论中,有一个能力冰山模型,他认为“动机”是影响一个人表现最底层的原因。
由此可见,树立一个自己的目标,是所有行为中最关键的步骤。根据这个目标,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且想办法把这个计划具体化、量化。
任何没有细节的计划,都是空头支票,只会赐人白欢喜一场。
时间分区
在计划制定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每天实施。这也就牵扯到了时间管理的问题。
把24小时分成相应的工作板块,再把自己的计划一个个镶嵌到时间工作板块中。
例如,早上七点至八点期间起床、洗漱、吃早饭;八点至十二点学习特定的学科,或者做特定的工作。以此分区进行计划的实施,能够在合理利用时间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一定要给自己设立一个“最迟底线”——几点前必须做完哪些事情。为了更好的督促自己完成任务,可以适当予以惩罚奖励机制。
集中注意力,避免不必要的打扰
对于一些一开始自控力就比较弱的人来说,外边一点风吹草动自己心里就汹涌澎湃,按捺不住自己的内心。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在一开始就杜绝一些不必要的打扰。
比如,患有严重的手机依赖症,在学习或工作时,就开启相应的待机“模式”,譬如直接断网,或用非智能机暂代,又或者下载特定的手机软件控制手机使用时间和途径等。
为了减少诱惑的影响,可以试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态——适当的自我闭关有利于注意力的集中,同时提高自我管控能力。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幸福和快乐,但只有真正自由的幸福和快乐才算目标最大化。
正如康德说,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但愿你我都是能够主宰自己的人。
- The End -
作者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Areopagitica》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QFWpnEBiuFnsJQVTHy_.html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