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步,与世界同步
昨日(1日)晚8点,2020年《开学第一课》在央视综合频道正式播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开讲,“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张定宇、陈薇授课,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压轴,央视Boys康辉、撒贝宁、尼格买提、朱广权主持……
当然了,每年全国中小学生集体上完《开学第一课》后,还有一项有意义的作业,那就是写一篇观后感。
为了能帮助你们写好今年的观后感,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昨天的《开学第一课》,到底讲了什么!
在2020年《开学第一课》的课堂上,钟南山院士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和真实感悟,讲述自己在战火中出生、在父母影响下学医从医、在“非典”时挺身而出,以及在新冠疫情发生时奔赴武汉一线的故事,激励年轻一代热爱生命、敢于担当。
“1月23日上午10点,武汉关闭了离汉通道,这座英雄的城市,经历了整整76天、1814个小时的封锁,换来了让中国至少减少感染70万人。这就是我们的国家,首先抓住人的生命是第一宝贵的。”
节目中,钟南山掷地有声地说道:“人的命是最重要的人权!我们保住了这么多人的命,这是我们最大人权的表现!”
来自湖北的王睿同学,通过云课堂连线的方式向钟南山表达了致敬,并立志要成为一名向他一样有担当的医生,而钟南山也在节目中向他表达了鼓舞和期许。钟南山表示,中国的医生从来都是好样的,因为越到最艰苦、最困难的时候,就能看出一个医生的本色,希望以王睿为代表的年轻一代能够“敢医疗,敢实践,敢说话”。8月24日,王睿收到了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录取通知书,成为了钟南山院士的校友,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医学之路。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为大家讲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疫情抗争的历史。从甲骨文开始,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大规模疫病流行有大约三百多次。中华民族本着对生命健康的坚守,在一次次的磨难中迎难而上,努力探索着应对疫情的办法。
早在《汉书》中就有记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提出将“隔离”作为防疫的重要举措。在今年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建设性地使用方舱医院这一策略,快速有效的控制住疫情,也正是由于几千年来祖先们与疫病抗争的经验积累和不断的科学探索。
正如张伯礼在节目中所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个英雄的民族,她是在磨难中成长起来的。”
“他虽然身患渐冻症,但是他的背挺的笔直,挺起了万家灯火的希望!”节目课代表这样介绍他。
他叫张定宇,是“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也是一个渐冻症患者。从武汉疫情阻击战打响的那一刻起,张定宇就拖着蹒跚的脚步,日夜奋战在一线。也正因如此,他被人们称为“铁人院长”。
他的妻子同为医务人员,因感染新冠病毒,那时正在另一家医院接受隔离治疗。张定宇回忆起除夕之夜,当他准备跟妻子视频时,突然收到了紧急通知:“解放军3支医疗队,陆海空450人组成的医疗队已经集结完毕,将搭乘军用飞机,3小时后抵达武汉!”张定宇用四个字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神兵天降!”
他在心中下定决心:“我一定要为我们的病人,为我们的城市,为我们的国家筑起一道生命的长城!”
当谈到生命的意义时,身患渐冻症的张定宇以一种坚强乐观、不屈不挠的态度说:“生命就是我们要珍惜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
“疫苗”是战胜疫情的终极武器,也是最有效的科学手段之一。目前,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陈薇院士带领团队研制的新冠疫苗已经进入三期国际临床试验阶段,并于8月11日获得国内首个新冠疫苗专利。
节目中,她分享关于疫苗诞生的故事和知识,以及她与团队在前线与病毒作战的经历。第一批疫苗在生产线下线的那一天,正好是陈薇的生日,在收到上级领导们发来的生日祝福信息后,她回复了八个字:“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节目中,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专家毛青的出现,让张定宇的脸上绽放了笑容。两个人没有拥抱,也没有握手,而是笑着伸出了胳膊互相击肘——他们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最常用的问候方式,表达着重逢的喜悦。
谈到如何看待这次抗疫行动时,毛青说:“这不是逆行,而是冲锋!”“武汉就是我们应当奔赴的‘战场’!”
从进驻金银潭医院、转战火神山医院到任务完成后撤离,在武汉的整整 84 天,中国人民解放军援鄂医疗队实现了“打胜仗、零感染” 的预定目标。
在我们肉眼看不到的遥远太空,国之重器“北斗”也在为战“疫”行动保驾护航。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意味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疫情期间,在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中,北斗高精度定位设备火速驰援,确保工地大部分放线测量一次完成,实现高精度定位、精确标绘,实现了“十天建成一所医院”的壮举。
“仰望星空,北斗璀璨。脚踏实地,行稳致远。”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现身《开学第一课》课堂,讲述北斗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激励同学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开学第一课》的课堂上,着重讲述北京的疫情防控。他提到“西城大爷”在这次的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病人通过回忆14天内去过的23个地方,为疾控人员根据提供了有效数据。他们通过采集环境标本,在24小时内就锁定了病毒源头所在地为新发地市场。
同时,吴尊友还告诉同学们,大数据应用为我们及时防控疫情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技术,为安全生产、复工复学提供了科技的保障。
疫情期间,金句频出的张文宏医生,总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众进行防疫知识普及,深受网友欢迎。
在《开学第一课》的课堂上,张文宏用生动可感的语言,结合简洁直观的动画,为全国中小学生送上了既科学又实用的十大“少年儿童卫生健康宝典”,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向孩子们强调公共卫生意识的重要性。
其中针对“洗手”,张文宏医生明确提出要“洗手超过二十秒”,并风趣地解释道,“当你唱《祝你生日快乐》这首歌两次,基本上就达到二十秒的水平了。”
除此之外,张文宏从睡眠、饮食、运动等方面给孩子们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这也是《开学第一课》给孩子们送上的宝贵的开学礼物,希望孩子们认识到身体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健康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看了这么多,你可能觉得“他们说的我都能听的懂,但就是不知道怎么下笔?!”
这个时候,你需要利用逻辑思维,好好的帮你捋一捋写作的思路。
首先,我们把将要写的读后感,“拆”成4个部分:
接着,对每一个部分,再加以细化:
这样,原本毫无头绪的《观后感》,在逻辑思维的帮助下,写作思路是不是显得清晰了许多。
想要拥有良好的逻辑思维,就需要相应的锻炼,思维导图是一种很不错的方法。
比如,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我们的魔扣小学员可以很轻松的将语文课本中的知识点,一条一条的复习出来:
事实上,在每一节课中,魔扣少儿编程的老师通过MMR教学法,在课前都会带领孩子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孩子建立发散性思维,让孩子通过思维脉络的方式增加条理和层次感,方便理解和记忆。
如上图所示,就是我们经常绘制的一种叫作气泡图的思维导图,有了它可以让我们轻松的给一个作品或者一件事情分类,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每一个细节。
气泡图是一种有趣的思维导图,绘制它就像把一个一个气泡串起来一样,但是这些气泡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每个气泡图都有一个主气泡记录主题,从主气泡向四周串出了多个气泡记录了跟主题相关的特点。
比较常用的是4W绘制法。先在中心区域写明本节课的主题内容,然后在分支区域分别按照what、when、where、how的顺序,将中心问题点逐步的拆解开,最终将我们的一个大问题,拆解成一个个的小的细项,便于帮助学员梳理出清晰的脉络。
通过学习思维导图,小到《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大到学校里的各个学科知识,掌握起来都将毫不费力。
那么,如果你已经想好《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怎么写的话,是不是也考虑一下,把“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也纳入到你的开学第一课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