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文章,耳机入门者看了极度舒适;专业耳机发烧友,看了……(应该是看不下去了)
还记得曾经那个在某东,某猫,某宝上浏览耳机类目,看得眼花缭乱的自己吗?是不是觉得除了外观好看不好看之外,那些个参数、专业术语等都是看得云里雾里。
所以,究竟哪个是好,那个不好,咱们不知道,咱们也不敢问呀~
为了打破这种尴尬局面,小编特意使出十八般武艺,搜集整理了一堆耳机、音响科普知识,帮助入门者更好地去挑选。
阻抗,是耳机参数中最常见的,广泛存在于有线耳机与蓝牙耳机之间。
它的大小是线圈直流电阻与线圈的阻抗之和:Z=(R2+ω2L2)1/2。(来源百度百科,非理科生表示看不懂,那就先忽略)
初中的物理知识告诉我们:I=U/R,P=U*I。
以前我们所用的随身听的供电电压(电池)一般3~4.5V,根据上述两条公式,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当然电流越大,得到的功率也越大,因此声音也越大。怎样使电流增大?那就是使用低阻耳机。也就是说,电阻越小,声音越大。
那么在实际上,耳机电阻是不是越小越好呢?
其实不尽其然。电阻越小,电流越大,长时间强电流反而会造成耳机元器件损失。因此,千万不要天真地以为阻抗越小,就越好,还要再参考一个参数:灵敏度
它是施加于耳机上1mW的电功率时,耳机所产生的藕合于仿真耳(假人头)中的声压级,1mW的功率是以频率1000Hz时耳机的标准阻抗为依据计算的。灵敏度的单位是dB/mW,另一个不常用的是dB/Vrms,即1Vrms电压施于耳机时所产生的声压级。
灵敏度高意味着达到一定的声压级所需功率要小,现在动圈式耳机的灵敏度一般都在90dB/mW以上,如果是为随身听选耳机,灵敏度最好在100dB/mW左右或更高。
这个参数最直观的表现在于:两副耳机,阻抗均为32Ω,一副灵敏度为120dB,一副灵敏度为100dB,灵敏度为120的所发出的声音越大。
灵敏度在不同的频率有不同的数值,这就是频率响应,将灵敏度对频率的依赖关系用曲线表示出来,便称为频率响应曲线。
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超出这个范围的声音绝大多数人是听不到的,耳机能够重放的频带是相当宽的,优秀的耳机已经可以达到5Hz-40000Hz。一般耳机给出的频率响应其不平坦度为正负10dB,专业耳机和某些高档耳机给出的频率响应的不平坦度为正负3dB,这就造成了许多中低档耳机频响惊人,高档耳机频响平平的现象。
一只频率响应曲线真正平直的耳机它的声音不会好,因为在声音进入耳道之前已经与头部发生了作用产生了峰和谷,所以在耳机设计时常常采用均衡的办法,使耳朵所接收到的频率响应曲线是比较平坦的。
小编则认为这是在挑选耳机时最没用的一个参数,因为首先人耳的听力范围有限,超过20Hz-20000Hz的范围人类是听不到的,上了年纪的部分烧友甚至听不到17000Hz以上的部分。再者很多厂家在展示曲线的时候都不写参照坐标,最后只要耳机的单元确定了以后,不论怎么调音,曲线基本都是固定的。而不同的人工耳,由于采用的技术不同,最终产生的曲线也会有区别。所以说耳机的好坏根据频响曲线来决定是非常不严谨的。
又称音品,声音的基本属性之一,比如二胡、琵琶就是不同的音色。大部分乐器表现不偏不倚是一个好的高保真耳机所必备的。不同的耳机表现同一样乐器时会有不同的音色,即使是监听耳机也不例外,这是由发音单元本身的特性决定的。
有些耳机能让人把小提琴能听成二胡,这显然是不合格的。我们可以接受耳机适当的染色但不能让耳机系统把歌曲本来的声音改变,否则与我们追求的HIFI高保真就是背道而驰。
例如对着一个罐子讲话得到的那种声音就是典型的音染。所有的耳机都会带有音染,只是强弱之分,音染通常比较容易受到振膜和腔体材质的影响,严重的音染会改变音色。
允许记录最大信息与最小信息的比值。这是初烧比较难理解和体会的一个指标。很多初烧会说歌曲听起来比较平,如果不是说声场平面,那么一般就是指动态不够。动态是赋予歌曲感染力的必备要素之一。动态不足的时候,低频无力,高频缺乏形体感。
器材对音乐中突发信号的跟随能力。瞬态响应好的器材应当是信号一来就立即响应,信号一停就嘎然而止,决不拖泥带水。这里特别注意,瞬态好但不等同于砍泛音。顶级的器材都应具备重放出乐器原本的泛音的能力。琴箱的共振,低频的残响,这些都是歌曲本身所带有的。很多监听器材通过砍掉这些泛音来达到精准的瞬态响应,但作为录音监听工作用途这是可以的,作为欣赏回放音乐的器材来说会破坏音乐本身的美感。
又称为讯噪比,信号的有用成分与杂音的强弱对比,常常用分贝数表示。设备的信噪比越高表明它产生的杂音越少。信噪比越高,音乐给人的感觉越纯净。即所谓的背景够黑。老烧常说的舞台感,幕布感就是基于这个参数来的。信噪比不足的时候这些东西都很难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