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吉林老城东大滩的风雨变迁

2019-07-14   吉林乌拉永昌源

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熟视无睹终会让人在某个时刻产生难于描摹的自责。在松花江北岸,吉林大桥东侧迤逦过江湾大桥,是我每天都可以看到的吉林东大滩。然而种种原因,一直以来,我或着眼于东大滩某些靓点,或沉醉于入夜后那里飘逸的陆离霓虹,反倒忽视了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东大滩美丽形成的过往。

解放前吉林城地图,二道江南段与东大滩的位置

东大滩西起古老的东莱门外,即今吉林市天主教堂东侧。在清代,奔腾的松花江水在这里分岔,在与主河道平行的北侧,有一条蜿蜒的“二道江”。两江抱拥的鹅卵砂石滩涂形成一个巨型大岛,而这个岛的东南部松花江岸,正是东大滩的所在。

东莱门与两江岔口之间在清代是庙堂云集之地。东关帝庙、龙王庙、文庙、社稷坛等祈天祭地的庙堂,排列伫立在这“山南水北”的纯阳之地。这里香火鼎盛,积年累月为吉林城一方民众降下绵绵福祉。时光荏苒,事、物更迭,这一带的建筑也悄然变化:因解放前修建江堤等原因,这里的临江庙堂只剩下使用金色琉璃瓦的文庙得存。然而荒凉并未因此霸占这段江岸,解放后兴建了德式建筑省博物馆(后来的东关宾馆)、江城宾馆,江堤下在80年代初又建成热闹的青年园。而今,世贸万锦、中华名苑、朝阳世纪城又都以时代新姿延续着东莱门外的喧阗繁华。

东大滩旧影,取自《吉林旧影》

过了天津街,就是吉林城古老的木材集散地旧址。在伪满以前,上游崇山峻岭间,木帮组织伐木工人在冬季采伐的木材,会在春水东流时,打上各家烙印记号,结成木排,沿江放下。木排一路漂流,直到吉林城。城东的东大滩江阔水缓,浅浅的江滩,正是木排停靠上岸的所在。

《昌邑区志》记载,东大滩江滩上坎曾有双盛远、同聚福、聚盛等10余家木铺,骡马从江中拖拽出木排拆解下的原木,在木铺周围累放如山。“木铺锯木声、原木归垛声的号子声与江边拖拽原木出水的人喊马嘶交织起伏”。而这些木铺消化的原木还是少数,等待上岸的木排漂覆在东大滩以下的江面上,绵延10里有余——自清代以来吉林城一直是松花江流域林木集散中心,而东大滩则一直是吉林城林木集散地的核心。

表格取自《吉林市发展史略》,主要木业大厂均为日资把持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寇占领了吉林,此前羞答答地窃取变成厚颜无耻地疯狂掠夺。日资疯狂染指吉林的林业资源,侵吞排挤中国人的木材商号,东大滩一带成为嗜夺成性的强盗逞强的舞台。1937年,因丰满水电站开始修建,江流阻断,延续数百年的松花江放排现象消失了,东大滩江岸逐渐限于沉寂。可东大滩北侧,却“鬼火荧荧”,大批日资机械制材企业开足新式机器的马力,争分夺秒着侵吞吉林城的林业资源。为了弥补水道运输的缺失,他们甚至从吉林火车站引出一条火车专运线直抵江边!

随东大滩的木业发展重心北移后,大批以木业为生的穷苦人,在东大滩江滩上坎居住,江滩成为垃圾倾倒的场所,热闹景观渐渐被脏乱污秽的景象取代。这种现象直到新世纪后才大有改观,尽管名赫一时的吉林制材厂因种种原因风光不再,但城市的急速发展让木材需求与日俱增,制材厂旧址成为吉林市最著名的建材市场。待到松江东路开通后,大量机关单位的迁入及时尚民居在江滩坎上拔地而起,古老的东大滩终于浴火重生,焕发别样的青春。

晚清时,吉林城发展近代工业最大的手笔,莫过于吉林机器局的建立。当时吉林机器局的选址于东大滩的东端,面积非常庞大。在土墙深壕、角楼吊桥的妆点下,俨然吉林东部一座小型的新城。机器局的工程浩大,为方便建设运输物料及人员往来,在吉林城东莱门与机器局之间,修筑了一条贯穿东大滩的道路,道路因东大滩而得名大滩街。大滩街就是今天的江湾路,当时除了西端木商辐辏外,大部分路段皆穿行在菜田瓦舍的城郊风景中,借机器局兴建的契机,道路两侧日渐繁华,出现了许多建筑考究的民宅和临街商铺。直到上世纪末,江湾路上临街仍残存着一些青砖古建,虽早为岁月的印痕刻画得斑驳,但一眼望去仍能品味出一股旧日的瑰丽风情。

张玉玢烈士及解放后张进士府最后建筑遗迹(时为国营东大滩副食店)

东大滩最有名的中式建筑当属当年的张进士府(因中进士而修建的府邸),史载吉林市发展的第一个共产党员张玉玢就出生在张进士府中。因这一带自古荒僻,进士及第落户在东大滩是破天荒的大事,进士府边,南北走向的胡同竟因此得名张进士胡同。在周围群众把艳羡目光投到进士府时,或不曾想到,这座进士府在1926年时竟然是我党在吉林城的通讯站!

张进士胡同北侧第一条相交的胡同叫做高大夫胡同。解放前,吉林城赫赫有名的高大夫医院的创办者高积善(英国人James Greig),就住在这条胡同。在高大夫胡同,还有一所名叫文光中学的教会学校(解放后的吉林市三中),日本投降后吉林党组织——吉林特别支部书记李维民、解放后吉林市首任市长沈越都曾在这所学校就读,并在上学期间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坚定个无产阶级革命者。因此,在贯穿东大滩的大滩街上,很早就闪烁出革命的光彩。

解放后,大滩街改名江湾路,街道沿途除了制材厂和江北机械厂五车间(吉林机器局旧址兴建)外,还兴办了煤球厂、江城制药厂、纸袋厂、玻璃厂等工业企业,自清代以来东大滩一带的工业文化得以延续和更生。为确保吉林东部城区不受水患影响,在上世纪30年代修筑的石堤基础上,从1958年开始,又向东修建了防洪的土质江堤,并栽种了大量护堤植被,后来伴随着松江东路的修建,东大滩一带成为“清水绿带”工程中最为亮眼的一段。随着城市的发展,东大滩一带的城市功能逐步由工业功能让位于居住功能。以1985年东大滩兴建的24栋7层居民楼——永强小区为发端,东大滩的住宅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居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有了跨越式的提高。一个现代化的东大滩现身在古老的松花江北岸!

地理学上说,北半球的河流右岸侵蚀,左岸堆积。亘古而来,松花江水携带的泥沙在东大滩不断堆积,在岁月夯击下,让一代代勤劳的吉林人脚下的东大滩的土地更加坚实。而吉林大桥、和江湾大桥架设,让东大滩又平添了通达四下的灵气。只是生机并非经常以张扬、喷薄的状态显露世上,放眼历史上每次世事的潮起潮落,吉林城终会克劫平难,得到比较圆满的结果——一如眼前的东大滩,在不易察觉的惯常之处,吉林人积年奋发进取而沉淀的优秀精神传统——始终都在!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作品,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