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开埠之前是一个非常落后非常不起眼的小渔村,这是人们关于上海历史流传最广的说法,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战国时期上海的大部分地区都还泡在海里,上海西南的松江区最先成陆,松江是上海之根
三国东吴时,整个上海连一个县都没有,归吴郡嘉兴县管辖。上海除了一个叫华亭的地名,《三国志·陆逊传》记载“逊径进,拜抚边将军,封华亭侯”。东晋时在吴淞江边筑垒称沪渎垒。位于当时的海边不远处。南朝没有变化,上海在地图上“空空如也”。毕竟在那个时候,现在的上海有一半是泡在海里的。南朝后期,梁朝在现在上海市的最西边,设置了昆山县,和现在的江苏昆山不是一个地方。隋文帝灭陈统一后,撤销昆山县,但过了十年,开皇十八年,又恢复了昆山县。
唐天宝十年(751年),吴郡太守赵居贞奏划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置华亭县,华亭县属吴郡唐乾元二年(759年),改吴郡为苏州,隶浙江西道。公元751年华亭建县时19017户,90360人,同时期南海郡64250户,可见刚成立的华亭县人口并不少。
上海青龙镇(遗址在今青浦区白鹤镇松江村)北临吴淞江,东濒大海,地处江海要冲,逐渐发展成为上海地区最早的贸易港口,宋代曾在此设立市舶司。北宋熙宁十年青龙镇位交商税15879贯,在经济发达的两浙路的17个巨镇中居于首位,是排在第二位的越州(今绍兴)曹娥镇的3.22倍,第三位渔浦镇的4.9倍。后来随着河道的淤积,青龙港口渐废。青龙镇遗址出土的瓷器数量巨大,窑口丰富,且与目前朝鲜半岛和日本考古发现的器物组合十分相似,考古发现与文献相印证,证明了青龙镇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
青龙镇遗址出土的唐代鹦鹉衔枝纹铜镜
青龙镇遗址出土的唐代长沙窑执壶
元灭南宋后,上海迎来了比宋朝更辉煌的时候,出现了地级市松江府。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元朝把华亭县升为华亭府。第二年,华亭府就改称松江府。1290年松江府华亭县东北部分乡分出,新设上海县,一般以1291年作为上海正式设立行政建制的年份,也就是说最开始的上海是松江府的一个县,现在的松江是却是上海的一个区,行政层级颠倒了。元代松江黄道婆改进纺织,松江大布行销天下。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明初1393年,松江府的人口就达到八十万人。在人口不多的明初,可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明代松江人才辈出,进士数量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一。明代松江著名人物包括内阁首辅徐阶,著名书画家董其昌,书法家陆深(陆家嘴就是陆深家的后花园),近代科学先驱徐光启(现在寸土寸金的徐家汇是徐光启世居地),抗清烈士陈子龙,夏完淳。
董其昌一幅真迹可以让一个人几辈吃喝不愁。董其昌虽然在艺术上造诣很高,但是人品十分不堪。
清代康熙年间废除迁海令,雍正年间负责监管东海沿岸港口贸易的江海关从连云港迁到了松江府上海。几年以后,将苏松太道的治所放在了上海。苏松太道监察苏州、松江、太仓三个州府,所谓“道台”虽然只是省级行政的派出机构,但后来的权力在百姓眼中与地方政府相似,甚至权势可能大于州府。这样,上海虽然名义上还是一个县城,但俨然有制衡几大州府城市的意味。
嘉庆时期上海县地图,黄浦江被排除在城外。城墙修建于明嘉靖年间,主要是为了抵御倭寇
嘉庆时期上海县地图,上海县从1291年建县一直没有城墙,城墙修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主要是为了抵御倭寇,为了防止倭寇从黄浦江溯游攻击上海县,所以黄浦江被排除在城外。开埠以后的上海城市格局沿黄浦江租界发展。
行政级别的提高和解除海禁导致的商业繁荣,导致城墙内以上海本地人和官僚为主的上海,城墙外以外地商人的公所和商业活动为主的上海。上海城墙内也有很多商业行会组织,尤其是作为商业中心的城隍庙一带。但随着在上海做生意的外地商人越来越多,他们建立的同乡会兼商会组织——公所大都设在城墙的外面,再加上港口位于城墙之外,沿黄浦江的今天十六铺、董家渡一带,城墙修筑之前就是上海县城的一部分,虽然后来被划到城墙外,那里的聚落和活动一直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