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平县三饶城隍庙内保存有一只重达19.8市斤的石秤砣,其历史可追溯到清代,在当时三饶使用的是衡制是百六砣秤,每斤20两,在全国独一无二。
三饶城隍庙出土的二十两制石秤砣。 本报记者 黄春生 摄
日前,在三饶城隍庙内,记者看到,这个石秤砣为单孔,现重约19.8市斤,可能是由于磨损,上面并没有发现有字迹。“这石秤砣是2010年重修城隍庙的时候,从后院的地里挖出来的。村里老人说自家也有类似的石秤砣,不过没这么大,都是从清朝留下来的。”向记者报料的张先生告诉记者,这石秤砣还见证着三饶镇一段独一无二的历史:“‘三饶秤百六砣’说的就是三饶以前用的百六砣秤,跟其他地方不一样的是,当时三饶的衡制是每斤20两。”
据介绍,明末清初,量衡种类繁多,其计量标准不一,市场买卖经常都要经过量器差额折算。当时潮州各地市场常见的粮食物品等交易和其他买卖计量有百六砣秤、司马秤,英磅,砝码秤,市秤等,其他地区的百六砣秤与全国各地一样,都是每斤为16两,唯独三饶与上饶间客家人居住的地区,所用的百六砣秤是一斤20两,这一衡制一直沿用到1951年11月,三饶市场统一实行市秤标准才废除。三饶镇在城村村民黄老伯也找出家中自清末做生意流传下来的百六砣秤,印证了这一说法。
三饶的百六砣秤为何会采用每斤20两这一异于全国的衡制呢?“据三饶民间传言,这牵扯到清朝时候来三饶当饶平总兵的吴六奇。” 张先生说,吴六奇是明末清初,潮州府海阳县丰政都(丰顺县)人,清顺治十年(1653年),他以左都督出任饶镇总兵。据相关文献记载,当时吴六奇权倾三饶,为所欲为。因见市井木秤每斤为16两,因为“拾陆”之“陆”字触犯了他的名字,于是吴六奇下令将市井每斤改为20两,使三饶一地,并非“半斤八两”,而是“半斤十两”,与全国各地迥异。但二十两秤实际生活中比十六两秤更方便计算与换算,故此制相沿近三百年,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