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中国分为“九州”,这里的“州”仅为地理名词,西汉时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刺史部,多采用传说中的“州”,如青州、徐州、并州、益州、荆州等,因此又被称为“州部”,简称为“十三州”,此时的刺史部为监察区域并非行政区,到东汉末时改刺史为州牧,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改为州、郡、县三级,“州”作为正式行政区出现在我国历史舞台上。
自隋始,州制逐渐代替郡制,州直接辖县,州的数量也急剧增多。元朝时,州又出现了分化,开始分为直隶州、散州,直隶州、散州均辖县,但直隶州直属于省,散州隶属于路或府。山东省位于我国华东沿海北端,地处黄河下游,渤海、黄海之滨,自古为繁荣之地,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境内也辖州众多。
元朝时期,山东并未设省,直属于中书省(称为“腹里”),明军占领山东后,朱元璋于此设山东行省,后改为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山东正式设省。山东设省后改路为府的同时撤销了一批州,著名的有潍州、密州等,具体如下。
潍州,因境内“潍水”而得名,最早设于隋朝时期,但此潍州仅存在数年时间,唐初再次复设后也很快撤销了,这两个潍州州治均为北海县(今潍坊市区),唐初潍州撤销建制后,北海县隶属于青州。潍州再次复设要等到北宋初,为北海军升格而来,金、元时期属益都路,明初废为潍县,隶属于莱州府,现为地级潍坊市。
密州为隋朝时胶州改设而来,州治东武(不久改称诸城县),因北宋时苏轼于此任知州而闻名,苏东坡在此留下了三首绝世名篇《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称为“密州三曲”。明初,密州废而诸城县隶属于青州府,现为潍坊市所辖县级诸城市。
滕州市旧称滕县,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历史名县,为鲁班、墨子等故里,秦时就已设县,历史上曾有滕郡、滕阳州等名,金时改滕阳州为滕州,明初滕州废而存滕县,建国初曾设滕县专区,后改属枣庄市,现为枣庄所辖县级市。滕州隶属于枣庄市,而枣庄为建国后峄县改设而来,峄县明初也为州,峄州与滕州同年撤销建制,峄县、滕县明清时均属兖州府。
此外,博兴州、恩州、冠州、单州、陵州、淄川州、曹州这七个州明初也均废州存县,分别为博兴县、恩县、冠县、单县、陵县、淄川县及曹县,其中比较特殊的是曹州,明初曹州废为曹县后明朝中期又于今菏泽市区设曹州,曹县属之。现在,曹县、单县为菏泽市辖县,博兴县隶属于滨州市,冠县隶属于聊城市,陵县、淄川分别为德州陵城区、淄博淄川区,仅恩县建制彻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