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不上的专家号、排不完的各种队、还有窗口前的人山人海……看病难一直是老百姓最关切的民生问题,但在天坛医院新院区,这一切都得到了有效缓解。相比老院区,新天坛医院的门诊量增加了40%,急诊量增加了55%,尽管医院日急诊量约9000人次,但几乎看不到有患者在窗口排长队的现象。天坛医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王拥军告诉我们,这一切都得益于医院里的便民黑科技!
患者血样
2分钟送达病房
在天坛医院,通过悬浮在空中的气动物流轨道,从门诊抽取的一份患者血样,2分钟内就能到达病房。
在门诊检验科旁边的卫生间里,有一个特殊的传送带装置,患者取完样本后,只需要将样本留在指定处,即可自行离开。之后,传送带会自动将样本送至检验科,省去了患者化验大、小便时,不得不端着尿杯或便杯送到化验室的麻烦。
患者离床
超时未归 床单报警
在天坛医院智慧病房里,患者通过床旁PAD可随时查阅医生写的病历、当天做的检查结果,以及第二天检查前所需的各项准备等。此外,智慧病房里还配置了智慧输液器,护士通过输液系统可以远程监控患者的输液速度、剩余毫升数等,患者输着液睡觉,也完全不必担心。
在智慧病房,就连床单都是有“智慧”的。当患者躺在上面,“智慧床单”就能自动收集患者所有的生理参数。在神经科,不少患者有时候会出现脑子犯糊涂、走错路的情况,一旦患者离开病床超过一段时间,床单的物联网系统就会自动报警,通知护士站该患者没有回来。
这些黑科技的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医生的效率,也清晰的记录了患者就医时医生耐心仔细的诊疗环节,无形中拉近了医患距离,提升医生治疗效率,有效的缓解了医患矛盾和看病难问题。
其实,不仅天坛医院有黑科技,在北京乃至全国各地的医院中,都活跃这一批来自中关村的企业,他们的黑科技给各地患者带来了希望。
天智航
顶级专家“走街串巷”
在积水潭医院,田伟院长在机器人远程手术中心,同时操作着两台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为山东烟台山医院和浙江嘉兴市二院的两个脊椎骨折病人,进行了手术三维定位脊椎螺钉固定手术,共打入了12颗螺钉,定位准确无误。
积水潭医院田伟院长在机器人远程手术中心
远程交替操控两台异地机器人
手术过程中,田伟院长交替操控两台机器人,流畅自如,切换简便易行。即使远隔千里,但在专家与当地医生协同配合下,利用5G技术,天玑机器人这一黑科技实现了火眼金睛,缩地成寸的人类理想,让重病患者不用远赴北京就能接受顶级专家的手术治疗。
柏惠维康
踏入人类“生命禁区”
人的大脑素有生命禁区之称,手术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危机生命。北京柏惠维康科技有限公司“睿米”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Remebot)是我国首家正式获批的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
在手术中,“睿米”可以化身脑外科手术的“GPS”系统,帮助医生在不开颅的情况下定位到颅内的细微病变,实现精准的微创手术。系统定位精度达到 1mm,创口只有 2mm,术后观察 2~3 天即可出院。截至目前,已经在全国20多家医院成功应用于2万余例脑出血、帕金森、癫痫等疾病的治疗当中。
中央电视台《机智过人》栏目更是全程见证了天坛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张建国教授利用“睿米”完成首例国产机器人辅助的双侧 DBS 植入手术的全过程。
百济神州
国产抗癌药跨时代的突破
长久以来,在我国上市的抗癌原研药主要依赖进口。如今,这种“只进不出”的局面被打破了。近日,百济神州公司宣布,BTK抑制剂泽布替尼(zanubrutinib)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一项疗法的套细胞淋巴瘤成年患者。
泽布替尼与RTK蛋白复合物晶体结构示意图
相比于第一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的试验数据显示出其有良好的靶点选择性和完全持久的BTK抑制作用。在针对套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试验中,84%以上接受泽布替尼治疗的患者达到了总体缓解,即84%的病人肿瘤消失或缩小,平均缓解时间(从初始治疗到疾病进展或复发之间的时间)为19.5个月。
至此,该药成为第一款完全由中国本土企业自主研发、FDA获准上市的抗癌新药,实现了中国原研新药出海“零的突破”
这些来自中关村的企业在生物医药领域不断贡献着“黑科技”,改善提高着老百姓的医疗环境和就医体验。当然,这一切也离不开中关村管委会优化产业布局、出台支持政策、推动成果转化等众多措施的大力支持。
产业协同机制
中关村示范区建立了全市产业协同创新统筹协调机制,指导、督促、检查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协调解决生物健康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政策助力创新
今年6月,中关村示范区发布《关于促进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药品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从药品医疗器械技术创新、专业化服务平台建设、企业开拓市场、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国际化发展、特色园区建设等六个方面,共计25条措施给予全方位支持。
推动成果转化
一是联合教育部、中科院出台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京转移转化的若干措施,系统推动高校院所在中关村示范区开展成果转化;与北京大学医学部、首都医科大学签署了全面创新发展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围绕医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医工融合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密切开展务实合作。
二是通过一区多园高精尖项目资金,支持药品医疗器械高精尖成果加速在中关村示范区各分园产业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