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到底对野菜有多痴迷?

2020-04-17   豫记

对于大部分河南妈妈和奶奶来说,野菜宝贵就宝贵在那个“野”字。即使菜市场能买到,那也是没有灵魂的,只有自己身体力行亲自挖的,才是真正的野菜。为了能在春天吃上一口鲜,们有108种挖野菜的姿势。

小米|文


挖野菜的重点不在于吃

而在于挖

四月份,草长莺飞。

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人数已经清零了。

前天,正上班,手机突然响起视频通话的提醒,是我妈。一接起来,一把铲刀横在屏幕上,我吓一跳。

“????妈你咋了???”

“你看看,我去挖了好多野菜!”我妈带着展示的喜气洋洋,把镜头对准了我家小院的地上。

阳光灿烂,地上摆了几大塑料袋野菜。荠荠菜、婆婆丁、白色紫色的槐花,还有一袋黑色像菱角一样的东西。

“妈,这是啥?”

“这是婆婆丁根啊!”没想到,我妈这次升级了,连蒲公英根也给挖出来了。

河南人爱吃野菜,没有野菜的春天那还能叫春天吗?女人过了40,就特别喜欢自然和野生的东西,野菜的纯天然无污染深入人心,一到春天,就相约野外,挖野菜+踏春。

办公室王又又的母亲,同样在朋友圈里喜气洋洋地晒出了三大包自己挖的野菜,“即使她不亲自去挖,也会有四邻八舍给送来的。”



这个春天来得格外珍贵,因为疫情而封闭在家里的人,出了笼子都有点疯狂。

“黄河边到处都是挖野菜的啊!羡慕。”朋友在群里发照片,黄河滩上,稀稀散散的几个人,埋头谷堆下去,旁边放着塑料布袋。

用手掐尖,用铲子铲,更方便的,直接带个铁锨,一铁锨下去一大块土,省时省力。

朋友是售楼顾问,每天忙的脚不沾地,饭有没有时间吃都是个问题,她看到这么多挖野菜的人们,感叹道,“真是有闲有钱的人才能开几十分钟的车,为了来这挖野菜啊。”

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尽然,挖野菜这件事,是一种说不清的情结。

河南人爱吃野菜,但重点在于挖和采摘的过程,而不是吃。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舍友的妈妈和我的妈妈,曾经在宿舍楼后面挖蛤蟆皮菜,并且舍友还因此学会了辨认蛤蟆皮菜和车前草。

上个月,家门口的香椿树,刚窜出芽来,就被小区的大爷大妈们撸秃噜皮了。

每年这个时候,我路过那两棵香椿树的时候,都看到他们用一根长钩子,把高高的香椿树上的嫩芽勾下来,大概不到一周的时间,就采摘干净了。

更绝的是,我有一个信阳朋友,在一场春雨之后他的老爹在小区里发现了地皮菜,于是叫上他的丢们儿一起,在楼下小区里捡地皮菜。

“你别说,还挺好吃,很久没吃过新鲜的地皮菜炒鸡蛋了。”来自朋友的真香现场。

又比如说河南伏牛山区嵩县、卢氏、栾川、西峡等地盛产拳菜,每年春夏之交,其茎正嫩,是采摘的最佳季节。

于是广大妈妈和大老爷们,一头扎进了豫西深山里......

还有在国外定居的河南人。老外没有吃野菜的习惯,所以有位国外的华人姐姐在草地上找到了大片生长的野葱,兴奋极了:“满地都是没人要,还好我这个中国人来了。”

河南人爱野菜。疫情之中,许久不出门,就对那一抹绿意更加痴迷。

你有没有想过,在物质极度丰盛的当下,为什么大家还会这么痴迷于挖野菜?


60后70后上山挖野菜了

00后带着90后玩抖音

其实挖野菜这个活动是当代爸爸妈妈的心灵马杀鸡。

你要是非得追溯以前,得追溯到河南人民都很穷的时候,几十年前,大家都指着野菜过活,什么野菜没吃过?遇到荒年,树根也要嚼三嚼。现在蒸野菜用白面,以前的时候连白面也莫得的。

比如安阳的槐叶饭,是当地家家户户都会吃的一种野菜饭,初夏的槐树在安阳很凄惨。

如果你去安阳,一棵郁郁葱葱的槐树下,多半会看到一个大娘不顾危险踩着凳子,举着一根长钩竿正拼命往下拽折树枝。

然后把嫩嫩的槐叶捋下来,这些槐叶回家清洗晒干之后,放在小米粥里,就是槐叶饭。

倒不如说是典型的食物匮乏时期产生的食物。晒干这一步骤,也延长了蔬菜的食用期限。

另外一方面,野菜的食疗效果深入人心。

比如,婆婆丁,也就是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散结肿的效果。只要我在家咳嗽一声,我妈马上让我用婆婆丁泡水喝。

车前草,最明显的效果是对泌尿系统,曾经的那个室友,就是用车前草泡水,治好了尿路感染。

茵陈,就是那个“一月茵陈二月蒿,三月四月当柴烧。”最好的茵陈在正月采摘,炒鸡蛋,做馅,上了年纪的人认为它是去除小儿黄疸的良药。

在宣传野菜的新闻里,你也可以看到很多人把茵陈称作“护肝王”。

马齿苋,有的地方叫马齿菜,焦作把它叫做马子菜,商丘、新乡、濮阳、开封叫马蜂菜。

他的口感吃起来酸酸滑滑的,据说同样也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的效果。

这些效果口耳相传,成为妈妈辈的珍贵经验。

比起去菜市场买到别人种植,包装妥当的蔬菜,自己亲手去挖,消磨时间而又免费获得的野菜显然更受青睐。



她们缺钱吗?不,缺的是那个感觉内味儿啊。

这是深深印在民俗里的习惯,从神农就身先士卒开始了。

在抖音,在快手上,我看到很多自媒体都在做一种视频,去野地,去田间地头,甚至去大山里,寻找野菜,大博主们靠挖野菜吸引了很多流量。

其中倒是多半是年轻人,也有许多年轻人在下面留言,“这是米米蒿!蒸菜可好吃!”

“感觉挖野菜重点不是吃,是挖。我好想家想姥姥和妈妈郊游挖野菜贼快乐555”

“我妈妈才带我去乡下摘野菜,摘粽叶我觉得很好玩,吃倒是其次的,就觉得离大自然更近了,和妈妈关系也更亲密。”

“马兰头多好吃,很香的凉拌,95后,清明节刚吃,自家菜地的。”

“洋姜!我们那叫洋芋头。”

但更多的,一代一代长在城市里的孩子,多半不认识野菜。也无法理解上一辈人对野菜的痴迷。

也有年轻人无不伤感的认为,也许我们这一代再也分辨不出来什么野菜能吃,什么野菜不能吃了。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退行。

对于上一辈人甚至上上一辈人来说,挖野菜就相当于年轻人买手办和吃辣条,一样的消遣。

也有人说,可能这次疫情过后,这代年轻人会养成时不时在家屯口罩和消毒液的习惯。

一个习惯,就是一个时代的伤疤。

而且,就算野菜采摘回来,多半还是你妈做给你吃。

野菜跟普通蔬菜不一样,处理起来也比较麻烦,比如香椿,要用水焯过,去掉亚硝酸盐,才能吃。

新鲜黄花菜也是有毒性的,要去掉芯,同样需要焯水之后才能吃。

光辣菜就有三种吃法,炒,下面条锅,腌成咸菜。舞钢人民还有一种特殊吃法,做懒豆的时候必放辣菜。

榆钱被捋下来之后,里面有很多小虫,需要淘洗许多次,最常见的吃法是做榆钱饭和窝窝头,但我想,除了你妈和你奶,谁还会做?

蒸褚桃子


最后,如果你妈特别痴迷于挖野菜,还是得给她们提个醒。

在绿化带、公园或者小区里面的野菜,还是别吃了,毕竟疫情持续了这么长时间,喷洒的消毒液早就把野菜们污染了。

退一万步讲,没有消毒液,还有遛狗的呢?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