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不分正负,都是爱和成长开始的地方。
教育上操之过急和缓慢滞后,都会摧残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
前段时间,听说表妹又被自己的大儿子——大宝给气的半死。问起缘由,才知道大宝又抢夺弟弟的玩具了,不仅抢了玩具,还动起手来推了弟弟一把,把弟弟弄得哇哇大哭,家里的平静一瞬间就被顽皮的大宝给打破了。
当妈的忍不住说了大宝几句,可没想到大宝就大哭大闹地发起脾气来。小小年纪脾气就这么坏,表妹想狠狠惩罚一下大宝,可又下不了狠心,这事搞得表妹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表妹坦诚自己被孩子的坏行为弄得都没辙了,深感当老母亲之不易,特来请教如何应对才好。
相信有不少爸妈都曾遇到过类似我表妹家这样的问题,可以说,孩子出现“坏”行为,算是一个相当普遍的教育问题了。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坏”行为时,在教育方式上常常捉襟见肘,不能拿出有效办法来应对。
世界儿童心理学泰斗布雷泽尔顿教授针对孩子出现“坏”行为,提出了著名的“五步管教法”。
实践证明,“五步管教法”不仅有利于帮助家长更好地应对孩子的“坏”行为,同时,也能有效地帮助孩子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避免以后重蹈覆辙。
1、孩子的“坏”行为给我们传递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针对孩子的“坏”行为,家长要试着去理解孩子的“坏”行为,这是帮助孩子纠正坏行为的第一步。
当我们试图去理解它的时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去接受它。实际上,家长理解孩子的“坏”行为,是为了能走进孩子内心深处,以达到与孩子的共情,这是家长解决孩子教育问题应持有的态度和教育策略。
孩子的坏行为需要被制止,而制止“坏”行为本身并不是一件难事,比如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给孩子小恩小惠,威胁或惩罚孩子等等都能做到,但这种通过强力施压等非正向引导来制止孩子坏行为的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孩子在此过程中也没有任何的反思与学习,其问题行为就很有可能会再次出现。
另外,孩子是时时刻刻成长着,一旦孩子长大到可以和父母平起平坐时,以上这些强制性方法通通就不管用了。
相应地,当我们去理解为什么孩子有不良行为时,就能找到一条有用的路径,来帮助孩子理解他自己,有助于孩子在不良行为卷土重来之际,让自己先把“坏”行为停下来,这是孩子自我成长的一部分。
从心理学上来说,当一个孩子行为不端时,其实是在以另一种方式诉说他的感受。
当然,这并不是孩子不良行为的理由。不过,当家长能够听到其行为背后的声音,对此做出的反应也会更有效一些。以下是孩子的“坏”行为试图传递的信息。
一些典型的“坏”行为所传递的信息,以及家长的简单回应:
2、孩子“坏”行为的常见起因
无论“坏”行为的起因是什么,都需要被制止。以下是一些供家长思考的起因,显而易见,不同的起因需要不同方式的回应。
3、孩子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坏”行为
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喜欢做出坏行为,任何所谓的“坏”行为的出现大都是有其根源的。
首先,我们不妨先问问自己:孩子真的是明白以下这些问题吗?
接下来,家长还可透过孩子“坏”行为的背后去洞悉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到底是哪些因素促使他出现不良行为的?这些因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4、当孩子的“坏”行为反复出现时,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去寻找背后的原因
当孩子不断重复相同的错误行为时,可能是因为他每次得到的回应都不尽相同,并且可能对规则感到不确定。家长要回顾一下自己是如何回应孩子的,以及周围其他照顾孩子的家庭成员又是怎样回应孩子的。家庭成员之间要做好充分的沟通,确保孩子每时每刻从不同的人那里得到的信息和要求都是一致的。
这点很重要,这告诉我们,家庭成员尤其是夫妻双方尽量在教育上保持一致,切忌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或者是父母对孩子严格教育,爷爷奶奶辈却对孩子宠溺有加等等,这些都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最终使孩子的行为出现严重偏差。
这里还要说明的是,每当你限制或禁止孩子做一些事情的时候,要记得帮孩子找到一些可以替代的事情去做。例如,你要禁止孩子玩手机,这种想法本身没任何问题,但不是你一边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不能玩手机”,一边自己抱着手机舍不得放下,却无视孩子在身旁忍受着那份看着你玩手机却又无事可干的煎熬。
合理做法是,你暂时放下手机,和孩子开展室内游戏、户外运动,或亲子阅读等互动活动,有时,即使只是父子母女间聊聊天也要好过之前置之不理的做法。
当然,如果孩子的“坏”行为反复出现时,或许还隐藏着其它方面的原因,比如,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学习障碍、情感障碍等等,这些都需要父母通过日常的仔细观察甚至要借助专业人员如老师、心理医生等的帮助,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一般而言,“坏”行为发生的过程包括以下两点:
1、发生“坏”行为的地点:如果是发生在家里,家长在制止孩子的“坏”行为之后,可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让孩子平静下来,再一起探讨发生了什么,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帮孩子解决问题。
如果是在别人家里或是公共场所发生,这常常是因为孩子承受了过多的刺激,想要与分散家长注意力的人或事物展开竞争。此时,家长要把关注点重新回到孩子身上。
2、发生“坏”行为的时间:“坏”行为的发生与家长发现其不良行为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孩子就越难以将“坏”行为和其造成的影响建立起联系。因此,家长在平时就要对孩子的行为多加关注,一旦发现孩子的“坏”行为时,就要及时采取正面引导,让孩子及时知道自己错在哪,否则时过境迁,就会错过最佳教育时机,
家长和孩子“对证”,绝不是针尖对麦芒。这一步最能考验双方的情商,有多少亲子关系都是在这一步被碰得“体无完肤”。有鉴于此,家长这一步不仅要安抚好孩子的情绪,同时也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1、如何跟孩子“对证”
能越早和孩子“对证”效果越好,这是因为任何的延迟都会给孩子传递一个错误信号,使孩子误以为其不良行为是可被接受的。但如果你还不确定如何将孩子的不良行为转变为学习契机的时候,为了能给自己留有更多的时间余地,你可以先马上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表明自己的态度,然后告诉孩子你将另外安排时间找他谈话。
2、如果存在以下情况,你就需要一个更合适的时间地点来找孩子“对证”
当你和孩子谈论其不良行为时,你可以有如下的选择:
当家长与孩子“对证”时,通常会遇到孩子如下几种反应:
面对孩子的各种回应,家长又该如何去回应孩子呢?
让孩子承担后果并不表明要惩罚孩子,而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它的“坏”行为与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之间的联系,并且促使他去改变自己的行为。
很多“坏”行为和要承担的后果是相关的。例如,孩子发脾气撕坏了图书,他就要承担没法再看这本书的后果了。当他下次准备再用同样的方式(撕书)处理自己的坏脾气时就会有所顾忌,前提是家长没有给孩子提供被撕坏图书的替代品。
1、让孩子勇于承担后果
许多管教上的问题都源于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贫乏与不足。让孩子勇于承担后果,可帮助孩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有哪些后果是为了帮孩子解决问题且是和“坏”行为所匹配的?下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例1:“你拿了他的玩具(这是孩子的“坏”行为),现在要把别人的玩具还回去,并且去找一些属于自己的玩具去玩(为了解决问题所匹配的后果)。”
例2:“你生气的时候弄坏了这些东西(这是孩子的“坏”行为),你要想办法把它修好,或者用你的零花钱去买个新的(为了解决问题所匹配的后果)。”
2、让孩子弥补过错
如果孩子有机会去修复其造成的损失,他就更有可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3、鼓励孩子诚恳道歉
诚恳道歉是化解“坏”行为对他人伤害的有效方式之一。家长要教育孩子一旦犯错,对伤害到的人要及时诚恳道歉,争取他人的谅解。
5、家长宽恕孩子的力量
家长对孩子“坏”行为的宽恕,一是能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信任和支持;二是保护与巩固了孩子对自己的积极感受;三是重建孩子的成长信念,让他相信自己在未来可以做得更好。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同理,人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这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孩子出现“坏”行为,作为家长自然要给予一定的管教,家长如果能按照以上这“五步管教法”来对孩子进行合理的约束和正确的引导,相信能够很快制止住孩子的不良行为。
但管教的目的远不止于制止和惩罚孩子的某种“坏”行为,而是要让孩子从错误中学到东西,从错误中得到成长。比如,帮助孩子学会如何使自己的“坏”行为停下来;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如何发现自己做错的地方;如何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等等。
但不管是多牛的教育方法,都不要期待能在一夜之间达成以上这些教育目标。对家长来说,这是一个长期的但又是一个充满成就感的任务,需要不断的重复和持久的耐心,才能避免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实现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