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买房,是“山脚”还是“半山腰”?国家一锤定音,刚需有福了

2019-12-13   蓝白观楼市

“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家喻户晓。

中国老太太操劳一生,才在60岁的时候存够钱买房,美国老太太60岁时还清了房贷,还在房子里住了30年。

这个故事其实是编的。

曾经的住房制度课题组组长孟晓苏回忆称:住房抵押贷款我们连续推动了三年,房地产专家有一个叫顾云昌教授,编了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故事。

其实,故事的真假并不重要,培养购房者“加杠杆”的理念才是核心。

问题是,美国“老太太们”,现在居然爱存钱了!

中泰宏观发了一份报告:2008年次贷危机后,美国个人储蓄率迅速走高,在2012年12月达到峰值12%,随后小幅回落,但幅度并不大。而最近两年美国个人储蓄率再次上升,2018年平均储蓄率达到7.7%,2019年则几乎一直保持在8%以上,最高升至8.8%,逐渐逼近2012年的高点。

无独有偶,在最近举行的财经年会2020论坛上,前央行行长发表了一个演讲,其中提到:中国10年前储蓄率达50%,现在是45%,仍是全球最高。结构上来看,高收入的人存钱多,低收入的人借钱多。

收入越高,越爱存钱,这似乎与我们以前的认知不符。

原因何在?

我觉得,是过去10年来房价持续走高,使有房族和无房族之间的财富差距迅速拉大,多套房的有钱人遍地都是,储蓄率当然会越来越高,而只能挣工资的刚需族,为了买房透支信用,借的钱也会越来越多。

展望未来,多套房有钱人的“轨迹”还能不能被复制?或者说,现在买房,是买在“山脚”还是“半山腰”?

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3个角度展开分析。

1,老龄化冲击下,家庭结构的改变。

根据人口专家翟振武在2017年的测算,中国老年人总数将在2025年超过3亿人,2033年将达到4亿人,老龄化程度比预想更为严重。

与我们想象中不同的是,老人的增多并不是“线性”的,而是一波接一波的增长。

原因在于,过去几十年以来,我们经历了两波“婴儿潮”,第一波在1962-1973年,平均每年新出生2700万婴儿;第二波在1982-1992年。

随着70后迈入老年,未来在1982-1992年这一段出生的人口,也逐渐迈入不惑之年,两波生育高峰,就意味着未来会有两波老龄化大潮。

在这样的趋势下,很多人的家庭结构都会发生变化。

十年来,大部分家庭虽然上有老、下有小,但每对父母都有不止一个兄弟姐妹,包括爷爷奶奶这一辈,家族里不缺人丁。

但是,未来十年,正如马云今年5月份的一场演讲中说道:“如果都像今天这样大家买房子,将来我们的孙子、孙女,一个人至少要管5套房子,要养8个老人”。

房子继承的越来越多,养老的压力却有增无减,8个老人,意味着“八四二一”家庭结构的逐步形成,夫妻双方的父母、祖父母,都是独生子女难以承受之重。

因此,现在买房,很有可能买在“半山腰”,从人口趋势来看,房价长期维持“缓降”趋势的可能性很大。

2,未来国家对于房地产的态度。

在刚刚结束的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及“房住不炒”,并提到要全面落实“因城施策”,包括推进旧改和壮大租赁房市场。

笔者认为,这是“国家一锤定音,刚需族有福气”的信号。

只要房住不炒的理念还在一直提,就意味着房地产是不可能出现宽松信号的。

拿最近一段时间来说,很多人看到广州、成都、佛山、深圳多个城市都在定向宽松购房门槛,认为买房时机已经来临。

这种认识是存在误区的,各个城市的人口流入、购房需求不同,完全可以根据自身定位来调整购房和售房的标准,但是,所有的调控手段,都要服从“房住不炒”这个大前提。

举个例子,深圳虽然取消了“豪宅税”,但限购的门槛依然存在,5年期LPR虽然下调了5BP,但房贷利率依然普遍加几十个基点,房企融资门槛依旧很高。

3,旧改和租赁房,也是未来房地产市场运行的重要变量。

大家都知道,棚改是过去几年拉动房地产增长的重要手段,拆迁户给钱不给房,此前积压的楼盘库存一扫而空,房价也因此水涨船高。

但是,棚改货币化现在已经大幅减少,靠棚改长期拉动房地产增长也是不现实的,此时“老旧小区的改造”,完全可以借力棚改。

比如,给“老破小”的家属院外立面、电梯、车位、老旧线路等各类配套进行升级改造,既能带动基建各个行业的发展,又能填补棚改缺失后的缺口,可谓是一举两得。

壮大发展租赁房也是一样的道理。

1998年以来,我们的住房供应体系以售为主,重销售轻租赁。2015年城镇居民租赁比例21%,低于多数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英国、美国租赁比例分别为55%、39%、37%、36%。

为啥国人不爱租房住呢?

说白了,租房没有安全感,房东一声令下就要搬家,孩子不能上学区,亲朋好友聚会说出去没面子。

但是,未来的房地产市场,租赁房一定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集体土地,规模化运营,不必担心搬家的问题,虽然没有产权,孩子也有学可上。

因此,综合人口和家庭结构,国家对于房地产的“态度”,旧改与租赁房的前景,现在买房,大概率会买在“半山腰”。

之所以说“刚需有福了”,原因就在这,以后买房的机会越来越充足,降价的城市越多,选择面就更广,租赁房的体量会更大,旧改也会带来更多的选择可能性。

当然,城市之间的分化程度也要考虑。

对北上广深、新一线和强二线省会来说,常年涌入人口,还有各种各样“抢人”的优惠政策,市区的新增土地和楼盘库存非常有限,进入二手房存量市场后,需求是很难下降的,未来依然可能持续走高。

除了这些极少数的城市之外,假如你是非自住的刚需,目前还是保持观望比较好。

对这个问题,社科院公布了5年后的结果。

近日,社科院发布的《中国住房发展报告》预计,未来两年将是楼市调控的关键期,楼市调控的机遇窗口将在2025前后关闭,住房发展的巨大潜力和预期将在2025年前后改变。

为啥拐点是5年后?

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未来5年城镇化率依然会增长,刚需族仍比较多,炒房赚差价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城市存在业主集体控盘,大肆拉抬房价的情况。

换句话说,未来5年,依旧是楼市的“缓冲期”,但是,5年之后,刚需的“赢面”将越来越大,指望像“美国老太太”那样加杠杆的方式买房,已经行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