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喜欢积极独处的孩子完成了自我认同,往往更加优秀

2019-12-11   大宝的小海疼

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最近和朋友正在聊天,朋友说不知道是不是她家孩子过于的内向?很多次他都发现孩子自己一个人在教室里面玩,即使回家之后,也喜欢一个人在书房里面看书,在假期里面的时候都不愿意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出去玩。这让他感觉有一些担心,因为现在的社会环境之下,人与人之间都是需要建立一定的联系的,如果他家孩子如此发展下去,是不是以后都不会主动的和别人建立关系呢?

很多家长们都发现,孩子性格都有所不同,有的比较活泼一点,有的就稍显内向一点。而面对内向的孩子的时候,都会有一些担心,这对孩子以后的社交关系会不会有一些不利的影响?

其实有这种担心的家长不在少数,很多家长在潜意识里面都认为孩子内向就是存在着一种性格的缺陷。担心孩子在未来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环境。

但是内向不喜动的孩子,之后的发展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一、内向与外向的区分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既可以指向内部,也可以指向外部。前者叫内向,后者叫外向。

荣格认为内外只是获取心理能量的方向以及更喜欢的互动方式,及个体更加趋向于集体生活当中还是更加趋向于独处世界当中,都是能够更好的探索个人的内心世界。

外倾型的人,对于外界的信息更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他们也更加喜欢趋向于团体活动当中,喜欢尝试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更加喜欢结交各种类型的朋友。集体生活当中更容易让他们感受到快乐,并且也更容易从集体当中获得精神上的支持。

而内倾型态度的人,他们更加愿意把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指向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他们的生活总是和外界化为一条清晰的分界线。并且认为过多的社交活动会消耗他们内心的能量。而且他们更加重视于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有着自己独立的生活节奏。而一些行业的领军人物们也更加喜欢一个人进行独处,他们认为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引起更多的自我思考,发现生命的奥义。

很多家长都发现孩子喜欢独处,却不知道孩子为什么喜欢独处,其实孩子喜欢独处也有他一定的原因。

二、孩子为什么喜欢独处?

一般情况下,喜欢独处的孩子可能有以下的三种特征:

1.性格内向

内向性格的孩子在和人交流的时候容易出现害羞和紧张的情绪,这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正常的表现。

而有的孩子为了避免再和其他人进行交流当中因为回答不上问题而产生的尴尬,从而减少了和其他人的交往。

这类孩子其实是对自己性格内向的一种自我保护,对他们来讲,独处的时候要比和其他人进行相处显得更加的轻松。

2.孩子没有合适的朋友

有一些孩子喜欢独处可能并不是因为内向的原因,而是因为自己所处的朋友圈当中没有合适交往的朋友,再找不到可以一起进行玩耍的朋友时,他们更加喜欢一个人呆着。

有时候孩子在突然间接触到外界的新鲜环境当中时,会有一些不适从的表现,而面对外界的环境,孩子会本能地收敛起自己的外向和热情。不过对于这种孩子来讲,独处只是短暂的一段时间。等他们慢慢熟悉到周围的环境交往到合适的朋友之后,就会再次变得活跃起来。

3.心智过于成熟

有一些孩子喜欢独处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心智较为同龄人更加的成熟,所以在看待一些事情的发展方面,要比同阶段的孩子更加的超前,无法和同龄的孩子形成同步的概念。而避免因为产生不同步的概念造成的尴尬,这些孩子更喜欢自己独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很多时候家长们都会在潜意识当中认为内向的孩子就意味着他不能和其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而且更加喜欢让孩子趋向于外向孩子进行发展,这其实也是在对内向的孩子不公平的表现。

三、从心理学理论的角度来看待独处

很多独处的孩子容易和性格孤僻连在一起,但是心理学家Larson提出:独处也可以进行,分为两种,一种是非自愿独处,一种是积极的独处。

其中非自愿独处是指并非个体本意想要进行独处,并且这种独处会给个体带来更多的负面情绪,增加心灵方面的压力,以及精神上的痛苦等。

而积极的独处是指个体进行自我选择,在心理层面上也更加的健康。进行积极独处的个体一定程度上也拥有着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但是相对来说也更加乐于给自己留去更多的独处空间。

所以有的时候,独处并不代表着被孤立,因为积极的独处,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属性是不会进行缺失的,并且同时也保留着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而那些选择积极独处的人,一定程度上他们也拥有着更强大的自信来面对独立的生活。


四、关于独处能力,不同阶段也有着不同的区分,不断完善自我认同

根据马勒的分离——个体化理论:

婴儿在12个月到18个月的时候,已经学会了行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进行探索更多的范围。并且对于外界也有着更深刻的联系。在这个过程当中,婴儿已经获得了分离——个体化的体验。

当孩子长大到36个月后,这个时候的婴儿已经能够明显地完成分离——个体化的过程,并且随着身体的快速发育和对周围更加深层次的探索。他们的意识当中已经形成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即使家长不在身边,也能够独立的进行玩耍,而不会产生过分的焦虑。

当孩子从婴幼儿长成青少年的时候,根据埃克森心理社会8阶层理论:

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需要完成对统一性的观念树立,即构成自我的主观感受和体验,明确自我的存在和价值,以及对未来的一些认识,比如自己对于未来的生活选择以及自我发展的方向等。心理社会八阶段中提到了信任感、自主性、主动性等等。这些阶段都是在青少年成长中慢慢获得和构建而成的。


童年时期经历的分离——个体化阶段让我们能够安心独处。而青少年时期完成了自我认同,可以让我们自信的进行独处。

在《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的作者、心理学家兰尼博士看来:无论是内向还是外向,只是气质上的不同,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众多心理学家也从不同的研究层面证实了这一结论。

朱自清曾在散文《荷塘月色》当中写到: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相对而言朱自清认为独处是群居喧哗生活当中的一种静思独想,而良好的独处环境当中,更容易带来心灵的充实感和满足感。

很多家长并不希望自己孩子过于独处,因为他们认为这会让孩子对社会具有一定的脱离感,但是他们却不知道独处能够带给孩子的一些好处。

五、独处带给孩子的好处

独处其实并不可怕,一个个体在进行独处,面对自己内心的活动过程时,其实能够收获到不少的好处。而且独处能够让人们更加清晰的了解自我,并且在不断的自省中推动着精神的培养和壮大。

日本作家午堂纪雄在《孤独力》当中提到:孤独,是我们认识自己最好的机会。任何成长的节点和对生命深刻的理解,都必须经历独处和内心才能到达。学会享受孤独,提高自己的孤独力,让你的孤独成长为你成长的力量。

1.孤独力对于孩子来讲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从情感发展的角度来讲,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情感会逐渐的更为丰富,一般到了5岁左右的时候,孩子会表现出更加明显的独处感。而在这一个过程当中,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也会更强,并且孩子也能够在独处当中获得更多自我发展的好处。

英国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安东尼·斯托尔曾说:“能独处的能力与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紧密相连,与自己最深的需求、情感即冲动息息相关。”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家长们不要刻意的追求孩子丰富的社交关系,更多的时候也需要培养孩子一定的专注力,而培养孩子最好的专注力方式就是让孩子学会独处。有时候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个性化的发展,比墨守成规更加重要。

2.督促过程是掌握自我能量的过程

喜欢独处的人更加能够按照自我的节奏进行办事,并且更加的充满自信。一定程度上他们能够更加专注于自身的发展,探索属于自己的道路。

而且一定程度上喜欢独处的人更加善于思考,并且创造能力更强,能够成为不可多得的创造型人才。

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说:“孤独是天才的学校。”一定程度上,孤独能够更加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也更加容易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成为不可多得的创造性人才。


六、家长应该怎样提高孩子独处的能力?

1.为孩子创作独处的空间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孩子不够独立,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孩子独处的环境被限制。家长在一定程度上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并具有探索的空间,能够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独处能力。而在为孩子营造一个独处的空间时,最好是能够从小的对孩子进行培养,家长适当的对孩子进行放手,或许能够培养出来一个更加独立自主的孩子。

一定程度上孩子对于一切的新鲜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好奇以及想象。当家长为孩子营造出来一个更好的独立空间时,孩子会对这些外界的事物更加独立的进行思考,而在这方面孩子也能够更好的提升独处的能力。

2.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培养孩子的独处能力

为孩子准备一些适合孩子进行玩的玩具或者是一些绘本,一定程度上都能够激发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很多时候当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也是在进行独立思考的时候,一定程度上孩子正在将自己围绕成为一个独处的空间,而孩子在这个空间当中也正在进行属于自己的独处。

孩子喜欢一个人进行独处并不是一件坏事,很多时候,孩子独处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并且在同时也在培养孩子专注力和自省能力。所以独处的好处那么多,家长们还是放手让孩子进行独立的成长。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