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水桥片区棚户区改造还房项目效果图(受访单位供图)
2016年,红花岗区全面启动棚户区改造,至今共实施棚改项目22个,征收房屋46284套,棚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棚改工作的推进不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让老城区焕发新的活力。
城市发展滞后 棚改工作全面启动
棚户区改造作为一项改造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的民生工程,在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品质。
作为遵义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花岗区的常住人口有85万余人,区域人口密度600人/平方公里。红花岗区很多建筑都是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所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住房密集、环境脏乱差、老楼旧楼和危房集中等问题,部分楼房存在安全隐患,既不利于城市整体规划,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
为保障市民居有所安、居有所乐,提高生活质量,改变城市面貌,同时推动经济发展,红花岗区于2016年全面启动棚户区改造工作。
向居民交权 模拟搬迁助推棚改
棚改工作启动后,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向居民征收房屋。记者从红花岗区城市棚户区和农村老旧房改造指挥部了解到,红花岗区启动棚改工作后,率先在全省采用模拟搬迁房屋征收模式。
什么是模拟搬迁?简单来说就是根据被征收居民的意愿决定拆与不拆,把拆迁的主动权、知情权、选择权交给居民。在实施模拟搬迁的棚改项目中,最高签约率达到100%,普遍都在90%以上。
具体实施过程中,由改造范围内居民民主选举成立自治改造委员会,全程参与项目实施过程,做到“监督贯穿全过程、一把尺子量到底”,让居民真正成为搬迁改造的决策主体,实现了居民“要我改”向“我要改”的转变。
此外,红花岗区推出了“一次性货币补偿、货币+购买优惠安置房源、货币化+回购原被搬迁区域新建房屋”三种方式组成的补偿方案,在补偿标准、奖励政策上最大化让利于民。
除了充分尊重民意,广泛征求并充分考虑被征收人意见外,红花岗区在推进棚改工作过程中,还多种方式筹集资金,解决棚改资金来源的问题。
据了解,资金来源是棚改工作的难题之一,对此,红花岗区在充分对接国开行融资贷款的同时,积极对接多家银行协商专项贷款工作,加强运用PPN方式、发行企业债券和专项债券等弥补资金缺口,多渠道筹集资金。同时形成多种投资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既有社会投资项目,也有政府投资项目,实现多种投资主体共同参与、多种改造模式并存的棚改工作新局面。
实施22个项目 征收房屋46284套
自2016年启动棚改工作以来,红花岗区按照“一轴两区多点”(一轴:以万里路、中山路、中华路、北京路为轴;两区:老城片区和以长征片区、舟水桥片区为主的高铁辐射区;多点:分布零散的棚户区)的思路,有效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先后实施了22个棚改项目。
截至目前,红花岗区在棚改工作中已完成改造37886户,征收房屋46284套,超计划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棚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同时通过贷款融资、财政专项补助及其他借款等渠道,累计筹集资金236.29亿元(含建设资金)。
通过三年来的棚改工作,红花岗区让更多的住房困难群众得到了实惠,推动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有效提升了群众的住房品质,消除了大量城市危旧房屋隐患。
目前,红花岗区正在抓紧建设长征片区、舟水桥片区2个棚改住房建设项目。两个项目计划今年实现一批交房入住,相比原来的居住条件,新房附近医疗、学校更集中,交通更方便,环境更舒适。而其他项目现在大多进入扫尾攻坚阶段。(遵义日报全媒体记者 任然 见习记者 潘晓飞)
《遵义晚报》(2019年7月29日02版)
(责任编辑:卢龙涛)